有一個小夥子,上班總是遲到。每次遲到的時候,他都喜歡跟上司說:“對不起!我這個人時間觀念不強,下一次保證準時。”但是事實上,他依然每天遲到。
我就直接向他指出,他把自己經常遲到的表現歸結為自己“時間觀念不強”,這是一個負面的信念,對他以後的改正沒有任何幫助。而且,他說“下一次保證準時”的時候,只是表明他會在行為層面上改變,但他的心態卻依然沒有變——因為“我這個人時間觀念不強”!
他如果想要進步,不再遲到,就要在自己的心態和信念上進行區分。我問他:“你如果只是時間觀念不強,為什麼不見你早到,反而總是看到你遲到呢?”
這個小夥子沉默了。於是我又繼續幫助他區分:“你是真的想做好呢?還是怕被批評、指責呢?”
他沉默了一下,然後告訴我,事實上,他說這番話的目的只是希望“不被批評”而已。
我幫他分析說:“我認為你為自己找了一個很好的藉口,你只是敷衍一下,但是它對你的進步沒有任何幫助!”
聽了我的話,他才終於正視了自己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難以被別人瞭解,只是因為穿了太過厚重的盔甲。區分,讓我們脫去所有的偽裝,坦誠面對真實的自己,尤其是自己身上那些顯而易見的傷痕。
被遮掩的傷口不會自動癒合,被發現的傷口才有消失的可能。
第37節:360度區分其實很簡單(1)
360度區分其實很簡單
人的技能和才華需要內在素質支援,才能發揮得更好。那麼,區分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呢?
古時候,庖丁替文慧君宰牛,他操作過程中發出的聲音和節奏,就像音樂一樣美妙。
文慧君驚歎道:“啊!真是妙極了!你的技術怎麼會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剛開始學宰牛時,看到的是一頭整個的牛;三年後,我所能看到的就是牛的各個器官了;現在,我根據心神去用刀,不需要用眼睛看,行動跟精神合二為一。我宰牛按照牛身上的紋理脈絡用刀,刀在骨頭的縫隙間行走,寬寬綽綽,遊刃有餘。普通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骨頭;好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肉;而我這把刀雖然已經用了十九年了,依然鋒利無比。”
庖丁對牛骨骼和肉的區分達到如此高超的境界,所有才會遊刃有餘。而我們在對自己的心態進行區分的時候,同樣需要“道”。要怎樣才能達到庖丁的境界呢?
下面的四點,就是我要告訴大家的區分之“道”:
一、區分事實、真相和演繹
我們審視自己的心態的時候,常常不夠客觀,容易給自己找藉口。這時候,要辨別出什麼是真相,什麼是藉口,就要學會區分事實、演繹和真相。
這當然是具有很大難度的工作。事實上,我們在講全方位外部洞察的時候也說過,即便一個人努力地去做到中立、客觀,也永遠不要指望這個人能夠100%的中立、客觀,因為人的感受和所說的話永遠都是主觀的,帶有感情Se彩的。這一點是我們首先必須認清的辯證法。
如果我們想要很好地做出區分,就需要中立、中立、再中立!客觀、客觀、再客觀!
什麼是事實?什麼是真相?什麼是演繹?我們先來看看大聖人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煮粥時,發現有髒東西掉進鍋裡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髒東西撈了起來,同時想把煮的粥倒掉。但這時候,他忽然想到,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啊!但是這些粥已經髒了,也沒辦法給別人吃,他就拿起勺子自己把弄髒的粥吃了。
()免費電子書下載
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吃,便教訓了這位負責煮飯的同學。後來經過調查,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孔子很感慨地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一定真實啊!何況是道聽途說呢?”
上面的故事裡,學生吃粥是孔子看到的“事實”。這裡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看到的並不一定是事實,也更不等於真相。
孔子覺得這個學生“偷吃”——是根據他所看見的“事實”做出的演繹。
但是這是真相嗎?真相背後,我們看到這位學生真實的心態又是什麼呢?
真相是,這個學生不是在偷吃,而是在吃已經弄髒的糧食。而支撐他做出這樣行為的心態是,他覺得“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應該珍惜糧食。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