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資料一一為沈戰做著分析。
“王忠領炮營,野戰時攜紅夷大炮四十門,全營共計3300人。
其中有1200人是職業炮兵,專司炮戰。
另外1800人是炮兵的護衛兵種,含火槍兵、盾牌兵和長槍兵。
最後三百人是輔兵,這些人是為戰兵服務的。
此營是我軍打擊距離最遠、火力最猛的一個營。
最遠打擊距離可達到四里。
紅夷大炮的炮彈可摧城拔寨。
屬下建議大都督在戰時不要輕易動用此營。
一旦動用了此營便要一錘定音!”
“言之有理!”沈戰不禁高看了李巖一眼。
高看的原因是李巖能跟沈戰的思想保持在同一高度。
明朝的紅夷大炮是個稀罕玩意。
由於冶鐵鍊鋼技術的限制,即使是工部造出來的紅夷大炮最多也只能連射三十炮。
三十炮過後就必須讓大炮休息,否則極易產生炸膛的風險。
,!
既然紅夷大炮的連續發射次數有限制,那麼就要謹慎使用。
就好比鬥地主你抓到了王炸。
你是一上來就打出王炸,還是最關鍵的時候打出王炸?
當然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出啊!
啥是最關鍵的時刻?
這就十分考驗指揮官的判斷力!
沈戰顯然具備這樣的判斷力。
有了李巖這個頂級謀士之後,沈戰的判斷力更準了。
二人相視一笑後,李巖開始幫沈戰梳理兩個騎兵營的功能。
“大都督,我軍對兩個騎兵營的用法太過浪費。
屬下建議把騎兵營的武器和功能都豐富一下!”
“軍師請講!”沈戰虛心說道。
李巖見沈戰是個能聽進去建議的人,心中頓時輕鬆不少。
“第一,遂發槍是我軍最大的優勢。
兩個騎兵營不配備遂發槍實在是太浪費了。
遂發槍配合輕騎兵的高機動效能衍生出太多的戰術了!”
沈戰琢磨了一會兒覺得很有道理。
他的騎兵又不需要用血肉之軀去攻堅。
那麼遂發槍便應該是騎兵的標配。
無論襲擾敵軍還是遮蔽戰場,遂發槍都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那就是遂發槍+馬刀+輕甲的模式?”沈戰嘗試著問道。
“理應如此!”李巖點頭說道。
沈戰心說自己還是狹隘了。
他總感覺騎兵在馬上換裝彈藥不方便,所以就沒給騎兵配備遂發槍。
現在看來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一個騎兵營三千人,即使每人只放一槍也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再說了,你騎兵作為機動力最強的兵種,跑出一段距離後再裝彈有那麼難嗎?
步戰的遂發槍兵換裝彈藥需要25秒,瞄準射擊需要5秒。
騎兵在馬上換裝彈藥就算再慢40秒也該完事了吧。
李巖說得很對,沈戰有充足的遂發槍卻不給騎兵裝備上當真是大大的浪費。
“步兵營當如何調整呢?”沈戰饒有興致地問道。
這李巖來了之後,沈戰立刻有了頭腦風暴的物件。
這種感覺還真是美妙!
:()大明抄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