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正月。
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
整個大明,
上至崇禎朝臣,下至百姓,無不震動。
同時,
朝堂上的老爺們也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大家在朝堂上,
就算爭得頭破血流,罵得口水翻飛,
但大家好歹還是在一口鍋裡找吃的,肉爛了,至少還在鍋裡。
可現在,
有人在旁邊割你的肉,放你的血,在邊上另起爐灶。
鍋裡的肉,比你鍋裡的多,味道還比你的鮮美。
這如何能忍?
儘管文官集團一百個不情願,但到了這個時候,也只能放下一些身段,以大局為重。
而崇禎,也只能向燕國公張璟川妥協,無條件的請燕國公揮師南下剿寇。
同樣,
對於張璟川而言,
自然也不能繼續坐視李自成肆意擴張。
畢竟,
大明江山真的被打碎了,將來重建起來,也還是費心費力的。
況且,張璟川已經拿到自己想要的好處,現在自然是不會含糊的。
即刻調動在永慶府駐紮的遼東第二鎮總兵徐安國、蒙騎軍總兵畢力克圖、鐵騎軍總兵孫文煥、第三鎮總兵鄭成功,各率本部兵馬前往真定府集結。
可以說,
除此入關的遼東兵馬盡皆被派往真定府。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
張璟川對李自成等賊寇的重視。
畢竟,南方的賊寇可是號稱百萬,而且李自成麾下的將領也不都是廢材。
張璟川這個人,從不會輕視自己的對手,
屬於那種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的那種,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不過張璟川並沒有著急帶驃騎軍先一步去真定府,畢竟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個過程的。
像這種大仗自然是免不了,崇禎親自下旨,然後再按照王師出征的規格,把流程走一遍。
京城,
南城門樓上,
一時間,鼓號齊聲,崇禎帝站在高臺上,百官在側。
燕國公身著金甲,站在臺階下方可謂是萬眾矚目。
崇禎身旁的王承恩,上前宣旨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叛賊李自成揭竿而起,挑撥民意……特擢燕國公張璟川為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督師,各地官員、兵馬皆歸其節制,特賜尚方寶劍,所到之處如朕親臨!”
隨著王承恩的高聲朗讀,張璟川並未跪下,只是躬身接旨道:“臣接旨!”
崇禎見張璟川接旨過後,懸著的心也終於落了地。
臉上浮現出一絲笑意:“愛卿,請務必替大明將李自成等賊寇肅清,不要辜負朕的一片苦心,以及天下萬民之期盼!”
那李自成的兵馬號稱百萬,雖說有誇大的成份,但先後擊敗了多位良將,就連孫傳庭也敗了。
可見南方的賊寇,並不是那般容易剿滅的。
他現在只希望張璟川能和李自成鬥個兩敗俱傷,最好是像孫傳廷一樣,戰死沙場。
如此一來,也能解決張璟川所帶來的壓力和威脅,同時還能夠削弱李自成手裡的兵馬。
屆時,
他便能大膽啟用吳三桂,讓吳三桂領兵南下收拾殘局即可。
這簡直就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而一旁的吳三桂眼眸微動,心中也有計較。
他倒並不覺得張璟川會敗在李自成手裡,畢竟他張璟川能擊敗清虜,遼東兵馬之悍勇更是舉世無雙,
若這都敗了,恐怕大明也就真的完了。
李自成麾下的兵馬,號稱百萬之眾。
雖然實際人數可能沒有這麼多,但是幾十萬是肯定有的。
即便遼東兵馬驍勇善戰,一個個悍勇難當,但要想徹底肅清賊寇,這場大戰至少也要打個兩三年。
而在這兩三年之中,就是它快速擴充套件自身勢力的最好時機。
為此他必須要好好的把握這次機會。
而眼見張璟川接旨,周延儒和吳甡兩人,心中總算是放下了心。
畢竟徹查百官這一事,實在是讓他們心有餘悸呀。
眼下張璟川離開了京城,那麼短時間內肯定是沒有時間來對付他們的。
周延儒和吳甡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