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柏宇軒立刻將教育改革的方案呈遞上去。
他雄心勃勃,計劃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的教育體系,普及基礎教育,不再侷限於四書五經,還要加入算術、格物、農學等實用學科,甚至提議開設女子學堂。
他相信,只有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才能真正富國強民。
然而,他的想法卻如石沉大海,朝堂上對此反應冷淡。
更糟糕的是,他的改革方案不知怎麼流傳到了民間,引來了一場軒然大波。
以周大儒為首的傳統文人集團,視柏宇軒的改革為洪水猛獸。
“柏宇軒此舉,簡直是離經叛道!妄圖顛覆我聖賢之道!”周大儒在一次文人集會上,聲色俱厲地痛斥柏宇軒的改革方案,唾沫星子幾乎要噴到面前的茶盞裡,“祖宗之法不可變!他這是要將我華夏文明引向歧途!”
周大儒在文壇德高望重,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許多文人平日裡對柏宇軒的快速崛起早已心生不滿,如今有了周大儒帶頭,更是紛紛附和,一時間,討伐柏宇軒的聲音甚囂塵上。
“柏大人,這……”柏宇軒的幕僚憂心忡忡地看著他,“如今輿論對您很不利,要不要暫緩改革計劃?”
柏宇軒面色沉靜,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發出有節奏的聲響。
他早就預料到改革會遇到阻力,只是沒想到反對的聲音會如此強烈。
他抬起頭,目光堅定:“改革勢在必行,豈能因噎廢食?明日,我要去拜訪周大儒。”
南詩雅看著柏宇軒離去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擔憂:“周大儒頑固不化,夫君此去,怕是……” 她沒有再說下去,只是默默地握緊了手中的茶杯。
杯中的茶水,早已涼透。
翌日清晨,柏宇軒獨自一人前往周大儒的府邸。
周府門前車水馬龍,前來拜訪的文人絡繹不絕,顯然都是來聲援周大儒,反對教育改革的。
柏宇軒的到來,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了一顆石子,瞬間激起千層浪。
眾人紛紛側目,目光中帶著敵意和嘲諷。
柏宇軒面色不改,徑直走到周大儒面前,拱手行禮:“晚生柏宇軒,見過周老先生。”
周大儒冷哼一聲,斜睨著他:“柏大人今日前來,可是要收回你的荒謬之言?”
“晚生今日前來,正是要與老先生探討教育改革之事。” 柏宇軒不卑不亢地回答。
“探討?哼!”周大儒拂袖坐下,“你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也配與我探討聖賢之道?你那所謂的改革,不過是譁眾取寵,離經叛道之舉!”
“老先生此言差矣,”柏宇軒據理力爭,“如今國力衰弱,外敵環伺,正需要新的知識和人才來振興國家。墨守成規,只會讓我國更加落後。” 他接著列舉了幾個歷史上因為教育落後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又以自己在水利工程中運用現代知識取得成功的經驗為例,說明新知識的強大力量。
周大儒卻絲毫不為所動,他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反駁柏宇軒的觀點,並用自己多年的學識和威望壓制柏宇軒。
周圍的文人也紛紛附和,一時間,柏宇軒彷彿置身於一片口誅筆伐的汪洋大海之中。
然而,柏宇軒並沒有退縮。
他冷靜地回應周大儒的每一個質疑,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自己的改革方案,讓一些年輕的文人開始動搖。
辯論持續了數個時辰,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就在這時,一個年輕的文人站了出來:“周老先生,學生有一事不明……”
南詩雅站在人群外,一身素雅的衣衫,卻掩不住她眉宇間的聰慧。
她沒有出聲,只是靜靜地看著柏宇軒,眼神中充滿了信任和支援。
柏宇軒偶爾與她的目光交匯,便能從那溫柔的眼神中汲取力量,更加堅定地面對周大儒的詰難。
他深知,改革之路註定充滿荊棘,但只要心中有光,便無所畏懼。
那位年輕的文人名叫張懷瑾,他本是周大儒的得意門生,卻在聽了柏宇軒的論述後,心中產生了動搖。
“先生,學生以為,柏大人之言並非全無道理。如今世道變革,固守舊制,恐非良策。”
張懷瑾的發問,如同一道驚雷,在人群中炸響。
眾人皆沒想到,周大儒的門生竟然會公開質疑他的觀點。
周大儒臉色鐵青,怒斥道:“你……你竟然被這小子的花言巧語所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