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回 魯縣闕里訪孔廟 古今對比嘆蹉跎(2 / 2)

小說:明月照關河 作者:黃邪老

多年前的慧眼仍能看穿今日之事態與人心,是何等的非凡與卓絕。仁義禮智信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特徵,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做人標準,只是它的內涵和外延隨時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而已。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仍是每個人做事目標和準則,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句不是正能量,哪句不是積極向上,哪句不是道出了人之本心,人之追求。也許正是這些深奧而又淺顯的道理激勵著中華民族每個人不畏萬難,懷抱初心,歷久彌堅,一步一個腳印邁過五千年的長河歲月,繼續越過彼岸,永不停歇。一部中國歷史,半部儒家學說,一點也不為過。此處有分教:

燦爛銀漢,錦繡山河,至高廟堂,何遜陋室三間。

諸子百家,學說千徑,師表萬人,自是唯吾獨尊。

可眼前的這一切,衛照臨有點懵,因為反差太大了。她不禁向李乘風問道:“李老道,孔聖人廟堂就這般?”

李乘風無奈感嘆道:“哎,一言難盡。貧道雖身入道教,但並不排斥儒學。這孔夫子死後的第二年,魯國就將孔夫子的三間舊居改作廟堂,把他老人家的遺物供奉其中,供人瞻仰,這也是第一座孔子廟堂。漢武帝更是獨寵儒家,孔廟也成了國廟,且朝廷命專人進行管理。以後歷代王朝也是如此,且廟學合一。由於歷經戰亂,孔廟多次遭到劫難。但各朝各代只要安定下來,無不對孔廟加以修繕,供天下學子瞻仰。你看到周邊的房子一部分供孔子後裔使用,一部分供學子讀書,一部分是官員辦公之所。”

衛照臨一想也是,三國兩晉南北朝幾乎年年在打戰,命都難保,誰還管這廟宇。戰亂之後,修身養息,人們不記起昔日君王社稷,不記得過往雄豪偉業,但人們立即會記起那處歷經劫難、破爛不堪的文壇聖廟,也許唯有儒學才是古人心中的永恆寄託。

正所謂:浮世榮華易遭折,心中明燈不曾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