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完神之後,大人們又帶著小孩在山頂上轉了轉,高山頂是平的,形狀就像個平頂火山,山頂上可以站不少人。
許新安抱著許聰聰往玉皇廟的後面走,有個照相的每年都會上來做生意,給大家拍照,一個星期以後去他家取照片就行,或者等到正月十六的時候到山上來取。
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全都管他叫“照相的”。
去年上山的時候,許新安就想給許聰聰照一張,結果發生了“許聰聰撿錢事件”,他心裡忐忑,就把這事給忘了。今年說什麼也要照一張,還要給她和明明拍張合照。
照相的有個固定地點,旁邊有一塊大石頭,大家站到石頭上照相,可以把山底下的景色盡收其中。
山底下,是大片大片的麥田,遠處有一條很寬的河流,叫大清河。
許新安說:“看這景多好看,咱們照一張。”
鄧念英想讓許聰聰和許明明拍一張合照就完,許新安不同意,堅持讓她們倆各自照了張單人照,又拍了一張合照,還跟許勇三個人拍了張合照。
許明明拍照的時候,許新安怕她年紀小,站不穩,自己蜷縮到石頭後面,伸出一隻手在後面扶著她,那張照片如果仔細看的話頗有點“靈異感”,雖然許新安極力隱藏,但是許明明的腳踝那兒還是多了兩根手指頭。
孩子們拍完之後,許新安還想拍張一家四口的,鄧念英堅決不同意,覺得拍這玩意純屬浪費錢。
許新安沒再堅持。孩子照了就行。
拍完照片,約定了取照片的日期,一行人就下山了。
初一的正事就算幹完了,下午都可以在家休息,鄰居們可以聚在一起喝茶打牌。
第二天,大年初二,是回孃家的日子。
南辛莊走親戚,帶的禮物是有規制的,大部分人都按規制走,差不多就行。
禮單包括:一塊肉禮條,兩瓶白酒,兩個罐頭,兩包餅乾。
有的人願意多拿點,會多放兩瓶酒,或者多放罐頭和餅乾。有的人少拿點,就會少一樣。還有的人用白糖替代罐頭或餅乾。價值差不多就行。但一定得是雙數。你要是拿一瓶酒,或者一個罐頭、一包餅乾,那就太不體面了。
因為南辛莊還有一個習俗,你帶到親戚家的東西,親戚不能全留下,大家約定俗成的做法是留一半。你要是帶單數,人家就沒法留,只能全讓你再帶回來。
回孃家的話,這塊肉禮條一定要好看。這是外嫁女的臉面,也是孃家的臉面,是衡量外嫁女是否孝順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老母親能不能享到女兒福的重要指標。
因為南辛莊沒有女兒養老一說,外嫁女不承擔任何養老責任,不用出錢,也不用出力,當然了,如果你自動自覺的願意照顧母親,那就另說了,但是世俗規矩沒這樣的強硬要求,一點都沒有。
鄧念英的母親陳蓁是個孤寡老人,她就不講究這個禮了。三個閨女一人給她一塊肉,她得吃到猴年馬月去啊?她又不用回禮。
所以,她明確說了,不要肉,折成錢給她就行。另外,她也不要酒,因為她不喝,多給她帶點心,她餓了就能吃兩塊。再:每人給她帶個豬蹄。這是陳蓁的個人愛好,她愛啃豬蹄。
現在的豬肉價格不到兩塊錢,禮條的重量是三到四斤,許聰聰的大姨和二姨都折成8塊錢,鄧念英給10塊。因為許新安覺得8塊錢不好看,給老太太湊個整。
鄧念英還會比兩個姐姐都多帶一個豬蹄回去,因為老太太確實愛吃。另外再加上六包點心、兩個罐頭。這份節禮在八十年代不算輕。而且比許大姐和許二姐的禮都要重。
但是陳蓁看不慣許新安,並不會因為他送的禮多而有所改變。
剛結婚那年,鄧念英的大姐夫還活著,他們三個連襟往那兒一坐,老太太對著大女婿和二女婿和顏悅色,到許新安這兒就一臉冷漠。
許新安尋思了一下,沒覺得自己哪兒有問題,他明明做的比兩個姐夫還要好,老太太看不慣他,那是老太太的問題。
後來大姐夫沒了,就剩了個二姐夫,老太太還是一樣的區別對待。
許新安就不怎麼愛去了。許聰聰出生以後的第一年,他以孩子小,不能在路上吹風為由,沒去。去年是許明明出生的第一年,這個藉口他又用了一次。他不去,許聰聰也不去,他也不讓許聰聰去,就是鄧念英一個人回孃家。
今年,他不能不去了。
許新安嘆氣。
他跟鄧念英商量:“要不還是你自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