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回到南京,看了看近日的閣抄。閣抄是官員們瞭解當下國家發生了哪些大事最方便的手段,倒是挺類似於機關報的。
別的沒什麼,大體都是些某地發大水、某某地旱災,然後皇帝下旨免除一二年稅賦之類的,沒什麼新鮮的。
接著,趙輝看到了一條大新聞——徵夷將軍、成山侯王通在交趾大敗於黎利,十萬大軍傷亡近半,是明軍在交趾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
(跟朱瞻基北上時的侍衛王通重名,將就一下,這個王通反正是打醬油的)
在朱棣連年北征阿魯臺、大明接連換了三個皇帝的間隙,朝廷無暇兼顧南方的交趾,黎利在不斷的游擊戰中漸漸成長,勢力越打越大。
其實黎利最初還是被明軍追著打的,但奈何明朝在交趾不得民心,不斷有土官與豪傑加入黎利的叛軍,黎利越打越多,明朝官軍則越打越少。
到了朱瞻基登基後,黎利的叛軍已經佔據了大半個交趾,明軍只剩下乂安和交州(即河內)等有限的幾個據點,只能據城而守、苦苦支撐。
然後朝廷就派遣成山侯王通掛徵夷將軍印,率軍十萬救援。
初戰,王通和部將以及鎮守太監馬騏三人各率一軍。
馬騏搜刮百姓在行,打仗那就是三腳貓的水平了。黎利看三人中,屬馬騏最好欺負,馬騏又是逼反他的仇人,二話不說,便派遣部將邀擊馬騏,然後佯裝敗退。
馬騏果然中計,一路追擊,不出意外地掉入了黎利的埋伏中,這一仗打得這一路明軍全軍覆沒,馬騏單槍匹馬逃走,遁入王通營中,黎利大索而不得,十分惋惜。
王通見馬騏兵敗,三路並進的方略無法再執行,只得收攏兵力。好在王通這一路也擊敗了黎利的一支偏師,算是勉強打了個平手。
但交州城已成孤城,這仗不想打也得接著打。王通集結剩餘的大軍,繼續進兵,此時明軍主力尚在,這仗還是有的打的。
王通又派出一支偏師,希望能繞後偷襲黎利。自己則親率主力出擊,分別經崒洞和祝洞兩路攻打黎利。
這時天下起了暴雨,繞後偷襲的偏師被黎利提前偵知,黎利又率軍趁著暴雨夾擊兩路明軍。
此戰,明軍大敗,被陣斬近五萬。
這一仗,明軍在交趾的機動兵力損失過半,朝野上下陷入萬分失望之中,覺得交趾無法平定。文官們幾乎異口同聲,要求朱瞻基放棄交趾,從安南撤兵。
好在朱瞻基還是有進取心的,聽從了首輔楊榮的建議,命柳升率軍十萬進援交趾,以替換兵敗的王通。
看到這裡,趙輝心裡咯噔一下。
“終於還是要來了,柳升領兵之後,明軍再次大敗,中國從此丟失了越南領土,再也沒能收回。”趙輝暗道。
漢唐千年故土,一朝丟失,令人扼腕。
鄭和亦來找趙輝,詢問他視察沿海的結果。
“鄭公,以我愚見,下西洋還是罷停的好!”趙輝一語驚呆了鄭和。
“大都尉,你先前可不是這麼說的啊?”鄭和急道。
“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別急。”
趙輝打斷了鄭和,“我的想法是,下西洋可以停,朝貢貿易可以罷,但是民間海禁得開。鄭公的那十萬軍、匠,可以用來海上護航、緝私。這樣船、兵、匠皆可發揮用處。”
鄭和吃驚地望著趙輝,“這……這,朝野肯定不會同意的。那些文官們,背地裡和東南沿海的海商們不知道有多少勾連,怎麼可能允許民間自由通商呢?”
趙輝面色凝重地點點頭,“確實如此,但朝貢貿易不可能持久的,違背經濟規律的事情終究不能長久,貿易終歸還得靠商人。”
目前朝中的勢力,大體可以分為勳貴與文官兩個集團,勳貴多是靖難功臣,家產都在北方,東南開不開海、下西洋搞不搞,他們都不是很在意。但文官集團的大本營就是東南江浙之地,他們希望的是把下西洋給停了,然後維持禁海令,他們則可以依靠自己的權勢進行走私,賺個盆滿缽滿。
趙輝說的經濟規律什麼的,鄭和是半懂不懂。
趙輝拍了拍鄭和,又笑道:“鄭公是中官,永樂以來,中官愈發顯貴,畢竟天子身邊人,難道就沒有一點法子麼?任由文官們在那兒指手畫腳?說來說去,下西洋之事,可一向都是中官領銜的啊。”
趙輝希望鄭和能將宦官們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勢力,來對抗吃相難看的文官集團。
鄭和眼中精光一閃,隨即笑道:“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