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高煦一想,又害怕道:“萬一我父皇未死,那可萬事休矣。”
朱恆心中暗暗鄙夷,但又不好說明說,只道:“此為置之死地而後生。”
朱恆心說本來就是造反,我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跟了你,贏了光宗耀祖,輸了抄家滅族,不過這漢王看著好像不太像是明主的樣子啊。
“殿下,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等太子一登基,什麼都完了。”
朱高煦不聽,畢竟他還是很怕他爹的。老三的慘痛教訓在前,他必須等到老爹真的死了,才敢造反。
“殿下可派人潛入北征軍中,刺探訊息,也可同時聯絡舊人。”朱恆又提了個建議。
朱高煦同意。
北征軍中。
朱棣靠在軟墊上,無力的耷拉著腦袋。
內侍馬雲正在服侍他吃藥。(真的叫馬雲,貓頭查過史書的,參見《明史紀事本末》、《北征記》)
“朕還沒有掃平漠北,卻已經連吃飯喝藥都要人餵了。”朱棣哀嘆道,一側的身體已經僵硬,無法動彈,估計是中風了。
馬雲微笑:“陛下勿憂,一定是北地天太寒了,凍著了,等回了京師,好好調養,定會好起來的,來年天暖和了,咱們再來打韃子。”
朱棣苦笑了下,沒有接話。
腦中卻是思緒電轉。
自己這身體,眼看著就不可能再打仗了,大明朝與蒙古人是天然的死對頭,誰來接替他繼續北伐,攻滅蒙古?
太子嗎?他那身體,走路都費勁,喜靜不喜動,再說他的班底,都是文臣,指望太子能子承父業、繼續征討蒙古,好像不太可能。
漢王?他倒是能打,靖難的武將們都支援他。可惜行事太跋扈了,沒有明君之相。要不然……
“我本想著我把事情都幹完了,子孫後代就安享富貴了。太子不會打仗不要緊,我把仗打完了,兒孫們當個守成之君就行了。”朱棣暗自神傷。
“可惜啊可惜,是上天懲罰我麼?”
胡亂想了一番,腦子裡亂得很,便召集來幾個大臣。
朱棣靠著几案勉力坐著。
大臣們都看出來朱棣的異樣,但不好明說,只能照樣奏事。
楊榮先說了下軍中缺糧的事情,他建議御用物資中多的,拿一部分出來分給諸營。不過這些只是小頭,杯水車薪罷了。還有就是讓士卒們有多餘的口糧的,借給缺糧計程車卒,等入了邊關,糧食續上了,國庫加倍補償。
朱棣一一準了。
朱棣又問:“還有多久,什麼時候能回到京師。”
金幼孜道:“按我們目前的行軍速度,八月中旬就可以到。”
朱棣頷首。
朱棣又命金幼孜傳書皇太子,命他速派人運糧北上接應。
他這回居然沒有遷怒於太子沒有及時運送糧草,只是問道:“太子運糧何遲也?”
金幼孜如實上諫:“去年秋糧剛剛用盡,早春大軍就出徵,夏糧還未收上來,北方諸省一粒糧也無,只能從南方調集。”
楊榮拉了拉金幼孜的衣襬示意他少說幾句。
朱棣出奇地沒有生氣。
只是幽幽道:“等回京後,一切軍政事物都交予太子處置,朕老了,此後朕優遊暮年了。”
朱棣似乎有退位禪讓之意,他這回似乎終於意識到到太子的難處,自己這個當爹的成天出兵,流水一般的花錢,太子監國這麼多年,是太子一直在給自己當後援。
這時,他終於把易儲的想法完全拋之腦後。
朱棣給楊榮、金幼孜賞賜了羊肉和美酒,讓他們告退了。
可第二天,朱棣的身體忽然就不行了。
整個身體僵硬,昏迷不醒,別說吃仙丹了,喝水都嗆。
驚慌失措的太監請來了楊榮與金幼孜。
兩人簡單檢視了一下朱棣的狀況,就知道已是神仙難救。
楊榮對金幼孜道:“退庵(金幼孜的號,他以字行),現在起,咱們兩人輪流御前輪值,片刻都不能離了左右。”
又對馬雲道:“馬公公,陛下龍體欠安,應該下敕命各軍注意警戒、小心敵軍偷襲,你覺得如何?”
楊榮是內閣首輔,說話自然有份量。
金幼孜與馬雲都同意楊榮的處置意見,立馬擬了詔書,讓馬雲用印發了下去。
第二天,大軍到達榆木川,朱棣即駕崩,停止了呼吸。
一代大帝,五徵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