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忙勸朱瞻基冷靜:“陛下我們就三千人,還只帶了十日口糧,您就是有霍驃騎在手,勝負也在五五之數吶。”
好說歹說,總算是讓朱瞻基放棄了三千騎兵親征兀良哈的打算。
令朱瞻基氣憤的是,也就在明軍撤回喜峰口內後,朱瞻基就收到了遼東總兵巫凱的奏報——又有兀良哈的部眾襲擊了遼東,巫凱率軍將其擊退,一名副千戶戰死。
據報告,這批賊眾有數千人,其餘幾個方向,如盧龍(今秦皇島市盧龍縣)、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宣府(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等幾處,都有兀良哈部眾的襲擊,不過都在數百人的規模,明軍主動迎擊,將他們擊退。
班師的路上,朱瞻基問群臣,“可有徹底撫平草原的方略?”
夏原吉的回答比較中規中矩,也就是文官那一套“聖人教化”之類的套話。
武將們也沒有啥好辦法,畢竟中原王朝跟北方草原的蠻族打了幾千年了,從來沒有真正消停過。強如漢唐,也只能短暫攻滅草原政權,一等中原王朝衰微,草原上又會興起新的霸主。
如同草原上的野草一般,“春風吹又生”。
只有趙輝奏道:“臣有一言,將來可徹底平定草原。”
朱瞻基喜道:“愛卿速速奏來!”
趙輝笑道:“無他,平定草原,唯有火器!”
眾人紛紛冷嘲熱諷,火器他們也見過、用過,威力大雖大,不過裝填困難,在實戰中,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必勝,再說火器受天氣因素影響很大,很容易翻車的。
趙輝為大家解釋道:“諸位,是我朝太祖皇帝將火器發揚光大的,在此之前,火器臨戰作用甚微。何也?太祖皇帝也認識到了火器的威力。”
夏原吉道:“不錯,火器是威力大,若是三十步內放銃,就是穿了鐵甲也抵擋不住。”
“正是如此!”趙輝讚道,“不知道諸位看出來了沒有,我軍火銃的裝填速度、放銃速度越來越快了。為什麼?首先是我們的火器在不斷地改進,越來越好用。其次,才是士卒使用更手熟爾。”
武將們紛紛點頭,出言贊同,新式火繩槍越來越好用,比起永樂時的火門槍,簡直方便了不是一點半點。
“那麼,諸位不妨膽子再大一點,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火銃可以連發,完全可以使得騎兵無法衝陣,這時候,我們官軍對上韃子,是不是勝算更大了?”
夏原吉搖頭道:“雖說兵法確實有雲,兵不精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但是對上韃子們的騎兵,血肉之軀,還是有力有不逮的時候。”
趙輝駁斥道:“自開國以來,我朝火器日漸革新,”又拱手朝袍澤們,“諸位上陣殺敵,應該都能看到,火器的革新為最,可謂日新月異。將來,總有一天,火器能發展到戰馬也無法抵擋的時候。”
夏原吉問道:“那究竟何時?幾年之後,還是幾十年之後,亦或是幾百年後?”
趙輝語塞,只好洩氣道:“我也不知道。”總不能說等發明了機槍,草原民族就再也沒有蹦躂的可能了。
現在他連燧發槍都造不出來,就更不用說馬克沁機槍了。
但他還是獻策道:“臣有一策,一曰剿殺,二曰教化。所謂剿殺,就是犁庭掃穴,我軍現在兵甲更利,勝算更大。二是教化,不是用聖人禮儀,而是用神道來教化。”
朱瞻基這時聽出來了點味道,疑惑道:“犁庭掃穴這個不消說,太祖太宗兩朝都深入漠北,追亡逐北。可這用神道教化,如何著手?”
趙輝笑道:“陛下,我說一個例子,諸位便能明白了——吐蕃!”
朱瞻基和夏原吉等讀過書的人頓時就明白了,只有那些武將們不理解。
趙輝笑著解釋道:“吐蕃大家都知道吧,便是我大明的烏斯藏都司。我們中原是唐朝的時候,吐蕃夠強大吧?能和唐軍打得有來有回,也曾殺入長安,可謂盛極一時吧?”
大家紛紛點頭,這點歷史,不論文武,可都是聽過的。
“吐蕃後來為何衰落了?並且一蹶不振了?”趙輝賣了個關子。
朱瞻基已經明白了,他微笑著沒有插嘴,靜靜地看趙輝的表演。
“是佛教,並且是大乘佛教!”
吐蕃最初是本土宗教苯教,後來統治者為了平衡苯教,引入了佛教,結果佛教大興,漸漸發展成為政教合一的上層結構。
然後整個吐蕃從上到下深度捆綁,最後發展到每七戶百姓就要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