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學一派,得從戰國時期開始講起了。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快速崛起為戰國七雄之一。那麼魏國憑什麼呢?憑的就是儒家禮學一派。
禮學一派很有意思。孔子的學生子夏就是禮學一派的代表人物。子夏認為,想要讓人做到‘克己復禮’那就需要用利益去引導,用法律去規訓。
舉個例子,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按照禮學一派的想法就是。給孩子規定好什麼時候寫作業,寫多久,正確率多少算是優秀。然後為此給出獎懲。寫的好了,給獎勵,寫的不好給懲罰。
而以仁為主的流派則覺得應該告訴孩子學習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讓孩子主動去把作業完成,寫好。
孔子其實就是仁派的,之後的孟子,以及大漢如今的儒家讀書人都是這個思路。而且孔子還說子夏的這種想法,屬於小人之儒。
其實從禮學一派的想法就能看出來,這些人的想法跟法家很接近。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法家的一些巨佬都是禮學一派的儒家弟子。
說回魏國崛起這個事兒。
魏國崛起這件事上,有一個人起了很關鍵的作用,那就是李悝。李悝是子夏的學生,是魏國人。
公元前 406 年,魏文侯滅中山國後,經翟璜舉薦,李悝出任中山相,輔佐太子魏擊治理中山。後來被魏文侯任命為魏國宰相,主持魏國變法。
李悝,可以說是古往今來變法第一人。也是在李悝變法之下,魏國才快速崛起。
後來的商鞅從魏國去秦國的時候,帶走的最為重要的就是李悝的著作。
《法經》
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商鞅在秦國主持了變法。
劉平其實現在做的事兒也差不多,也因此才會讓諸葛玄覺得,劉平是少見的禮學一派的儒家讀書人。
其實劉平自己都不知道,他目前還在研究如何用儒家思想包裝自己的想法呢。已經到了他現在這個年齡,這個地位,已經在思考寫一本包含自己學術思想、理論思想、政治主張的書籍了。
跟《德安新書》那種淺嘗輒止不一樣,眼下要寫的那本,是想要成為後世經典的。
不過眼下都不重要。
諸葛亮離開之後,劉平繼續研究任家和杜家的問題。杜家這個,可以交給鄭玄去談,任家還是得自己談。
任家是沒有除了耕地之外的任何產業的,耕地遍佈整個蜀郡,一共有四百多頃,可以推算出來,大概有四千上下的佃農。
沒有產業,也就意味著用產業去換這事兒,不是很好處理。因為任家不一定有人能夠接手。
而且就算任家願意接手,劉平也要考慮任家能不能勝任。產業發展起來不容易,萬一所託非人,那就不妙了。
劉平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給任家三成絲綢生意,一成的琉璃生意。然後拉上糜家一起,讓糜家代管,任家只要收錢就行。
糜家還可以從任家的份額中拿走一成,這樣也能讓劉禪賺點。
同理,杜家也可以這麼搞。
糜家那邊肯定是沒問題的,問題就是任家是否願意。
“還是得先談啊。”劉平嘆了一口氣。
......
建安元年九月。整個天下陸續都開始進入秋收的階段。這個時間段裡,是整個大漢最平靜,也是最忙碌的時節。
整個丞相班房也基本上把工作重心給放到了秋收上面。任家和杜家的談判還沒有結果,基本上的意向已經沒問題了,但是具體的細節還在扯皮。
這事兒已經全權委託張松負責了。
至於剩下的幾家還沒有展開談判,主要是杜家和任家沒有拿下來,再跟其他家談也沒必要。
劉平最近倒是清閒了不少。因為具體的工作都是董川、張既等人在做。他每日裡就在班房裡坐著就行。
說好聽一點是統籌兼顧,說難聽點就是在班房等訊息就行。
有了時間,劉平也沒有乾坐著,反而開始著手重新理清了一下如今的劉備勢力情況。
到了今年年底,劉備入蜀就滿五年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需要收尾,同時這五年的一些官制、政策也需要調整。
大概倒是不至於,但是一些調整還是有必要的。比方說商業司如今掛在戶部下面,其實已經不合適了。很多時候需要工部和禮部一起參與。
按照劉平的想法可以把商業司的級別提上來,變成商業部。
但是,多一個部級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