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道和歷史文化研究社的成員,還走訪民間文化專家。
坐在專家的小院裡,虛心請教,認真記錄。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手抄本。
與他們分享鮮為人知的生肖民俗,令大家如獲至寶,興奮得差點跳起來。
最後,宇道和歷史文化研究社的成員,將研究成果整理成一本本精美的小冊子。
這個小冊子在校園裡廣泛傳播,就像春風吹過大地,到處都能看到他們的成果。
……
而學生會這邊,在學生會主席的極力推動下,學生會內部迅速進行架構調整。
正式設立文化部,旨在深度挖掘和推廣各類優秀文化。
而宇道,毫無懸念地被任命為文化部部長。
這一訊息在校園裡像一顆重磅炸彈,再次引發熱議。
同學們對宇道的未來充滿期待,都等著看他能搞出什麼大動作。
走馬上任後,宇道深知責任重大,壓力像山一樣壓在他身上。
宇道把文化部的成員召集到一起,開了一次長會。
會上,他仔細地瞭解每個人的特長和興趣,然後進行詳細的分工。
將他們安排到不同的專案小組中,涵蓋文化研究、活動策劃、宣傳推廣等多個方面。
擅長繪畫的同學,負責設計活動海報。
思維活躍的同學,專注於活動策劃。
文筆出色的同學,則承擔起宣傳文案的撰寫工作。
在學生會文化部,宇道充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策劃了一系列,以生肖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活動。
自此,生肖文化節成為校園裡一年一度的盛事。
文化節上,知識競賽環節,同學們絞盡腦汁,積極搶答,那場面緊張又刺激。
文藝表演中,精彩的節目一個接一個,讓人目不暇接。
手工製作區,大家發揮創意,製作出精美的生肖手工藝品。
一位同學用彩泥捏出了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形態各異,引得眾人紛紛駐足觀看。
這些活動吸引了全校師生,甚至校外人員的積極參與。
那熱鬧的場景,就像過年一樣。
學校也專門為宇道,設立了一間獨立的工作室。
配備了先進的裝置和豐富的資料,方便他進行研究和創作。
李教授經常來工作室與宇道交流,兩人時而熱烈討論,時而低頭沉思,共同探索生肖文化的奧秘。
隨著時間的推移,宇道的名字不僅在校園裡家喻戶曉,還逐漸傳播到了校外。
報社開始關注宇道的研究成果,紛紛前來採訪報道。
一些滬上其他幾個知名高校,也向宇道發出邀請。
希望宇道能去開講座,論述生肖文化。
滬上,《申報》作為影響力廣泛的報刊,率先關注到宇道對生肖文化的獨特見解。
主筆親自撰寫評論文章,將宇道的研究成果與當下西學東漸浪潮下,對傳統文化的再審視相結合。
文章佔據了文藝版面的顯著位置,以及報紙頭版。
詳細闡述了宇道對生肖文化中哲學思想的挖掘,以及這些古老智慧,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尋得新的價值。
報童們,在大街小巷叫賣著這份報紙。
“號外號外,看名校學子對古老生肖文化的驚人解讀”的呼喊聲此起彼伏。
引得眾多市民,紛紛駐足購買。
一時間,茶樓裡,人們一邊喝茶,一邊討論著宇道的生肖論述。
書館中,文人雅士們聚在一起,在報紙上發表自己的看法。
或贊同、或補充,形成了一場關於傳統文化的熱烈討論。
與此同時,南方的《羊城新報》也迅速跟進。
他們將報道重點,放在宇道的研究對嶺南文化傳承的啟發上。
嶺南地區,向來重視傳統民俗。
《羊城新報》詳細介紹了宇道如何透過對生肖文化的研究,喚起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並以學校舉辦的生肖文化節為例,講述瞭如何將古老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
文章一經刊發,在羊城(廣州)引起了強烈反響。
許多有志之士開始意識到,在追求西學的同時,不能忽視本土文化的傳承。
一些私塾和學堂,也紛紛效仿宇道所在學校的做法,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