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宣宗朱瞻基(上)(2 / 3)

使其難以在朝廷內部發動政治鬥爭,對朱瞻基的皇位構成威脅。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可以說是徹底掌控局面。

而朱高煦也沒辜負朱瞻基,朱瞻基即位後,朱高煦認為其年輕可欺,加快謀反準備。

他一方面在樂安州封地內,以各種藉口招募士兵,擴充私人武裝。

另一方面,秘密打造兵器,儲備糧草,為起兵做物質準備。此外,朱高煦還派遣親信到京城及周邊地區,與對朱瞻基統治不滿的勢力進行聯絡,試圖結成反朱聯盟,壯大自己的力量。

最終在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認為準備已就緒,在樂安州正式起兵叛亂。

他完全效仿他的父親,釋出檄文,指責朱瞻基違背祖制、親近小人等諸多罪行,宣稱自己起兵是為了清君側,恢復祖宗基業,企圖為叛亂披上合法的外衣...

隨後,朱高煦率領叛軍進攻周邊郡縣,但由於其行動突然,且周邊郡縣防守薄弱,叛軍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佔領了附近的幾個城鎮,勢力有所壯大。

而朱瞻基這邊本就對朱高煦有警惕,很快便得知訊息,立即召開御前會議,商討應對之策。

一眾大臣不出所料,開始和稀泥,有的主張派遣將領率軍前往平叛,有的則建議採取懷柔政策,對朱高煦進行招安。

最終,朱瞻基直接定下,決定御駕親征。

理由便是他認為朱高煦謀反已久,且野心勃勃,不會輕易接受招安。

而自己御駕親征,不僅能夠鼓舞士氣,穩定軍心,還能向天下昭示朝廷平定叛亂的決心和信心。

於是,在早有準備前提下,朱瞻基迅速調集大軍,親自率領出徵。

而當朱高煦得知朱瞻基率領的大軍抵達樂安州附近時,朱高煦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原本以為朱瞻基畢竟是個年輕人,定然會像當初的建文一般懦弱,不敢親自率軍前來平叛,因此對朝廷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面對朱瞻基率領的強大軍隊,朱高煦的叛軍士氣低落,人心惶惶。

許多叛軍將領看到形勢不妙,紛紛暗中與朝廷軍隊聯絡,準備投降。

朱高煦得知這些情況後,驚慌失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在這種情況下,朱高煦的親信們紛紛勸說他投降,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朱高煦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後,最終決定向朱瞻基投降。

他率領部分叛軍將領出城,向朱瞻基請罪。

朱瞻基接受了朱高煦的投降,並下令將其囚禁起來,等待進一步的處置。

隨後,朱瞻基率領大軍進入樂安州城,對叛軍進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整頓。

至此,朱高煦的叛亂便以這種玩笑一般的方式被徹底平定。

——————

戰後處置:

對於他的二叔:朱瞻基只是將他及妻兒囚禁於京城西安門內,沒收其財產,同時將參與叛亂的軍隊解散或收編。

...

對他的三叔:朱高燧並未參與,但在漢王起兵時曾邀約他一天同舉事,雖朱高燧拒絕響應,選擇按兵不動。

但事後看到漢王的結局,為了避免因此事被清算,不得不向朱瞻基表明忠心,主動交出常山中護衛及群牧所,大大削減了自己的軍事力量。

...

- 懲處其他參與者:對於積極參與朱高煦叛亂的核心成員,如策劃叛亂的謀士、率軍作戰的將領等,朱瞻基下令予以嚴懲,大多處以死刑,以儆效尤。

對於一些受脅迫參與叛亂或罪行較輕的普通士兵和民眾,朱瞻基則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對他們進行赦免,讓他們能夠迴歸正常生活,以穩定社會秩序,減少叛亂帶來的負面影響。

——

注:有一些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漢王被囚禁至死,但這一說法沒有依據,所以不做真實。

而有依據的則為後世朝代編撰的《明史》中記載。

1426 年,朱高煦謀反失敗後被囚禁,一日,朱瞻基去看望他,朱高煦卻故意伸出腳將朱瞻基絆倒。

朱瞻基惱羞成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

然而,朱高煦力大,竟將大缸頂起,朱瞻基見狀,又讓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將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其諸子也全都被殺 。

可能有人會說是抹黑,那麼可以看看明朝編撰的史料中,《明史紀事本末》詳細記載了漢王朱高煦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