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398年3月16日),在經過朱棣,朱高熾兩位皇帝培養後,文治武功方面都達到完美成度。
...
登基前:
在仁宗離世前,一直有意遷都回南京。
【- 史料記載:《明實錄·仁宗昭皇帝實錄》記載,洪熙元年(1425 年)三月,朱高熾“命行在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等,督軍民船匠,於淮安、衛河、通州、天津、龍江等處,造船運糧,以備明年遷都之用” 。】
所以當時仁宗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提前做遷都準備,讓朱瞻基瞭解南京當地情況,考察中央機構運作等,畢竟朱棣遷都時在南京還保留了一套體系。
只是,還未等遷都過程完善,正處於南京的朱瞻基便收到了父親仁宗病重的訊息(五月)。
於是朱瞻基急忙啟程趕往北京,在抵達良鄉(今北京房山區良鄉鎮)時,收到父親仁宗去世的訊息後,六月二十七日繼位,次年改年宣德。
————
繼位後:
新朝換舊臣,帝位交替,朝中群臣此時正處於人心惶惶,為穩定局勢,朱瞻基迅速採取行動,對朝廷官員進行安撫。
他強調會繼續重用先帝舊臣,讓他們各司其職,穩定朝廷的行政秩序。
同時,朱瞻基還透過詔書等形式,向天下百姓宣告新帝登基,表達自己治理國家、造福百姓的決心,以安撫民心,穩定社會秩序。
這些並不算什麼大事,朱瞻基明白,最需要防範的潛在威脅便只有他的皇叔,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一直覬覦皇位,在朱高熾去世後,朱高煦對他這個大侄子肯定不服,內心定然蠢蠢欲動,畢竟他爺爺的皇位算是開創先例。
但古時講究事情過多,他也不可能冒天下大不違,直接處理他的二叔。
於是朱瞻基便對他的這個二叔採取獨特的政策,表面上採取懷柔政策,暗中警惕。
- 經濟限制:朱高煦就藩樂安州後,朱瞻基對其經濟來源進行嚴格管控。
樂安州當地的稅收,很大一部分直接上繳中央,減少朱高煦可支配的財政收入。
這使他難以大規模招兵買馬,組建私人武裝力量。
例如,原本樂安州每年稅收可用於地方建設及藩王開支的有十萬兩白銀,經調整後,朱高煦實際能支配的不足兩萬兩,極大限制了他在經濟上的擴張能力。
...
- 軍事監控:朱瞻基在樂安州周邊部署大量忠於朝廷的軍隊。
這些軍隊不僅負責邊境防禦,還承擔對朱高煦一舉一動進行嚴密監視的任務。
同時,朝廷定期對這些軍隊進行調動和換防,防止他們與朱高煦勢力相互勾結。
例如,在樂安州北部邊境常駐有一支萬人規模的精銳部隊,該部隊將領由朝廷直接任命,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將領輪換和部隊換防,確保對朱高煦軍事監控的有效性和穩定性。
...
- 限制活動範圍:朱瞻基明確下令,嚴格限制朱高煦離開樂安州的活動範圍。
朱高煦若因特殊情況需要離開樂安州,必須事先向朝廷提出申請,詳細說明出行的原因、目的地、行程安排以及隨行人員等資訊。
只有在獲得朝廷批准後,朱高煦才能按照申請的內容出行。
例如,一次朱高煦聲稱要前往京城參加某位皇室宗親的葬禮,向朝廷提交出行申請。
朝廷在接到申請後,對其出行目的、行程安排等進行詳細審查,並派遣專人對葬禮相關事宜進行核實。
最終,朝廷以葬禮規模較小、無需藩王親自參加為由,駁回了朱高煦的出行申請,有效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降低其與外界勢力勾結的風險。
...
- 削弱政治影響力:朱瞻基對朱高煦在朝廷中的政治勢力進行大規模清洗和削弱。
對於那些與朱高煦交往密切、被認為是其政治盟友的官員,朝廷採取撤職、降職、調任偏遠地區等措施,將他們從重要的政治崗位上移除,切斷他們與朱高煦之間的政治聯絡。
例如,當時朝中一位侍郎與朱高煦來往頻繁,經常為朱高煦在朝廷中傳遞訊息、拉攏勢力。
朱瞻基得知此事後,立即下令將該侍郎撤職查辦,並將其流放到邊疆地區。
透過這種方式,有效削弱了朱高煦在朝廷中的政治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