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李景隆(1 / 2)

李景隆(約1369 - 1424)是明朝初期的一個關鍵人物。

出身背景

他是曹國公李文忠之子,作為名將之後,李景隆從小就生活在優渥的環境中,並且因為家族的功勳而備受矚目。

他身材高大,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舉止優雅,再加上他好學不倦,熟讀兵書,在文化和軍事理論方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朱元璋對他頗為欣賞,讓他襲爵曹國公。

靖難之役中的表現

- 初期受任:靖難之役爆發後,建文帝朱允炆對李景隆寄予厚望。朱允炆可能考慮到李景隆的家庭背景和他外在展現出的軍事才能,任命他為大將軍,將幾乎所有的精銳軍隊都交給他指揮,讓他率領大軍北伐朱棣。此時的李景隆可謂是肩負著建文帝平叛的全部希望。

- 軍事失利

- 鄭村壩之戰:在鄭村壩之戰中,李景隆率領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他缺乏實際的軍事指揮經驗。面對朱棣靈活多變的戰術,李景隆無法有效地組織軍隊進行抵抗。燕軍利用騎兵優勢,反覆衝擊李景隆的陣營,而李景隆的軍隊陣腳大亂,被燕軍打得大敗,軍隊士氣遭受沉重打擊。

- 白溝河之戰:這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李景隆集結了更多的兵力和裝備,試圖挽回之前的敗局。然而,他在戰場上再次暴露出指揮上的嚴重問題。在關鍵時刻不能果斷決策,對戰場形勢的判斷也不準確。當遇到燕軍的反擊時,他的軍隊很快就陷入混亂。由於風向突然改變,燕軍乘風縱火,李景隆的軍隊全面崩潰,損失慘重,大量計程車兵和物資都被燕軍繳獲。

- 圍攻北平:在圍攻北平(今北京)時,李景隆率領大軍將北平城團團圍住。但城中的守軍抵抗頑強,李景隆久攻不下。而且在作戰過程中,他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採取有效的攻城策略。此時,朱棣回師救援,李景隆又在城外被朱棣擊敗,解圍而去。

- 後期爭議行為: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李景隆居然開啟城門迎接朱棣。這種行為讓他飽受爭議,很多人認為他是背叛了建文帝,是不忠不義之舉。不過,也正因如此,他在朱棣即位後不僅沒有受到懲罰,還被朱棣封為太子太師、賜功臣勳號、加柱國等,享受諸多榮華富貴。

後期生活與評價

李景隆在朱棣朝依然活躍在朝堂之上,但他的這種“賣主求榮”的行為遭到許多大臣的鄙夷。他在靖難之役中的軍事指揮失誤也成為人們的笑柄,後世以“大明戰神”來調侃他的無能,不過這也反映出他在軍事才能與個人品德方面都存在諸多值得批判的地方。

——————

三場戰役人數大致對比:

鄭村壩之戰

- 李景隆軍隊號稱有五十萬之眾。這是建文帝交給他的重兵,人數上遠遠超過朱棣的軍隊。朱棣的軍隊人數相對較少,大約只有四、五萬人。

白溝河之戰

- 李景隆方面的軍隊數量達到六十萬左右,他集結了更多的兵力試圖一舉擊敗朱棣。朱棣軍隊經過擴充,但人數仍遠少於李景隆軍,大致在十萬左右。在這場戰役中,李景隆的龐大軍隊由於指揮失誤,沒有發揮出人數優勢,反而被朱棣軍隊靈活攻擊,最終慘敗。

圍攻北平之戰

- 李景隆率領軍隊圍攻北平時,軍隊數量眾多,估計有數十萬。而北平城中守軍數量有限,朱棣之子朱高熾率領的守軍僅有萬餘人。但由於李景隆指揮不力,加上北平城防堅固,守軍抵抗意志堅定,李景隆的大軍久攻不下。在朱棣回師救援時,朱棣軍隊數量增加,又再次擊敗了李景隆。

......(所以也被現代許多人猜測李景隆是故意放水,還調侃說李景隆能掌控數十萬大軍不傷到對方的情況下失敗也算有才,畢竟最後李景隆還被朱棣封了一個太子太師。。。)

————

史書記載中的李景隆負面評價占主導地位。

- 軍事方面的嚴重缺陷

- 紙上談兵的典型:史書中常常將李景隆描繪成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他出身將門世家,自幼受到軍事文化的薰陶,對兵法等理論知識有一定的積累。然而,在實際的軍事指揮中,卻暴露出嚴重的問題。例如在鄭村壩之戰中,他率領大軍北伐朱棣,軍隊號稱有50萬之眾,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但他沒有考慮到軍隊成分複雜,需要時間磨合訓練,也沒有針對朱棣軍隊的特點制定有效戰術。他在戰場上排程無方,使得軍隊首尾不能相顧,被朱棣的燕軍各個擊破。燕軍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