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徐家三子(1 / 2)

徐輝祖(約1368 - 1407),初名允恭,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之子。

身份背景

作為中山王徐達之子,他世襲魏國公之位。徐家在明朝地位顯赫,徐輝祖憑藉家族的榮耀和自身的才能,很早就在朝廷嶄露頭角。

性格特點

徐輝祖為人忠誠正直,秉持正統觀念。他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薰陶,這種思想在他對待建文帝和朱棣的態度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靖難之役中的表現

- 軍事對抗:在靖難之役中,徐輝祖堅定地站在建文帝一方,憑藉著優秀的軍事素養指揮作戰。他率領軍隊多次與朱棣的燕軍交鋒。在齊眉山大敗燕軍,這一戰績讓建文帝一方士氣大振,暫時遏制了朱棣的進攻勢頭。

- 忠誠不二:即使在朱棣節節勝利,局勢對建文帝越發不利的情況下,徐輝祖依舊堅守忠誠。朱棣攻入南京後,大多數人紛紛歸附,而徐輝祖卻不肯屈服。他守在自己的府邸,對朱棣的稱帝不表認同。

結局

朱棣念其是徐達之子,且有功勞,沒有殺他,也可能是應為徐皇后求情。不過,朱棣還是削去了他的魏國公爵位,並且將他禁錮在家中。徐輝祖就在這種被幽禁的狀態下度過餘生,他的命運也體現了靖難之役後,忠於舊主者的無奈與悲哀。

——————

徐增壽是明朝初期一位在靖難之役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人物:

-家族背景與早期經歷

徐增壽出生於明朝開國功臣徐達之家,他的家族在明朝地位極高。

作為徐達之子,他從小就生活在富貴且充滿政治氛圍的環境中。這種環境既讓他接觸到朝堂之事,也使他與皇室及諸多權貴有著密切的聯絡。

-個人性格與政治傾向

徐增壽為人機敏聰慧,對政治局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與他忠誠於建文帝的哥哥徐輝祖不同,徐增壽更看好朱棣的政治抱負和軍事才能。

這種傾向可能是因為他在日常交往中對朱棣的為人和理念較為認同,也有可能是他從家族長遠利益的角度出發,認為朱棣更有可能在皇位爭奪中勝出,從而為徐家帶來持續的榮耀。

-靖難之役中的關鍵角色

- 暗中協助朱棣:在靖難之役爆發後,徐增壽處於一個極為微妙的位置。他利用自己在建文帝朝廷中的職位優勢,不斷地為朱棣傳遞重要情報。

這些情報包括京城的兵力部署、朝廷軍隊的作戰計劃以及建文帝的決策動態等諸多關鍵資訊。

他的這一行為對朱棣在戰爭中的戰略佈局和戰術安排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朱棣能夠提前瞭解朝廷軍隊的動向,從而做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在戰爭中佔據主動地位。

- 事情敗露與被斬: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隨著靖難之役的推進,徐增壽的行為引起了建文帝的懷疑。建文帝在察覺到一些蛛絲馬跡後,親自質問徐增壽。

面對建文帝的質問,徐增壽無言以對,他的猶豫和沉默證實了建文帝的懷疑。建文帝怒不可遏,在盛怒之下,當場將徐增壽斬殺。這一事件在建文朝廷引起軒然大波,也進一步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緊張局勢。

-身後榮耀與家族延續

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後,對徐增壽感恩戴德。為了報答徐增壽為自己所做的巨大貢獻,朱棣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不久又將其封為定國公,讓徐增壽的兒子徐景昌繼承爵位。這一爵位在徐家得以延續,並且繼續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和崇高的地位。

徐增壽的命運因其在靖難之役中的關鍵抉擇而發生巨大轉折,他的行為雖然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從朱棣的角度看,他無疑是對朱棣靖難成功有著不可磨滅貢獻的人物,同時也為徐家在新的政治格局下鞏固了地位。

——————

徐膺緒(1372年-1416年)是明朝初期的將領,明初大將徐達的次子 :

家族背景

他出生於明朝開國功臣徐達之家,父親徐達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被封為魏國公,後追贈為中山王。其長兄徐輝祖襲封魏國公,四弟徐增壽在靖難之役後被追封定國公。

個人生平

- 早期任職: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任尚寶司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升明威將軍、大同中護衛世襲指揮僉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調任金吾前衛。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升驃騎將軍、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