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高巍(1 / 1)

高巍是明朝初期一位極具才學、氣節與政治智慧的忠義之士:

早年經歷與品格

高巍出生于山西遼州,自幼勤奮好學,學宗孔孟,推崇程朱理學。他崇尚氣節,能寫文章,其母蕭氏患痼疾,他侍奉左右直至母親年老,母親去世後,他蔬食廬墓三年,盡顯赤誠孝心。洪武中,因其孝行受表彰,以太學生身份任前軍都督府左斷事 。

政治主張與初入仕途

任職期間,高巍積極進言,曾上疏建議開墾河南、山東、北平等地荒田,抑制商業,謹慎選舉人才,重視名器等,多被明太祖採納 。但後來因判決事情不合皇帝心意,被減免死刑後戍守貴州關索嶺,其弟侄獲准代役 。

削藩之議與建文帝時期

- 建言削藩策略:建文帝即位後,高巍應遼州知州王欽徵辟到吏部任職。當時朝議削藩,他與御史韓鬱先後請加恩於諸王,建議效仿主父偃推恩策,即透過將藩王子弟南北分封的方式削弱藩王勢力,避免強行削藩引發的動盪,建文帝雖表示贊同但未實際施行 。

- 參與軍事事務:燕王朱棣起兵後,高巍被命從李景隆出師參贊軍務 。他自請使燕,寫信勸朱棣罷兵歸藩,在信中曉以禍福和親親之誼,言辭懇切,但朱棣未予回應 。

靖難之役中的堅守與抗爭

李景隆兵敗後,高巍南歸,與鐵鉉在濟南死守,多次挫敗燕兵 。在濟南保衛戰中,高巍與鐵鉉相互配合,憑藉頑強的意志和出色的軍事指揮,堅守城池,使燕軍久攻不下 。

最終朱棣攻破南京後,高巍在驛舍自縊身亡,以死表達對建文帝的忠誠 。

——總結:

高巍是一個集忠誠、智慧、勇敢和正直等諸多優秀品質於一身的人物。

忠誠與氣節

- 忠誠不二:高巍對建文帝展現出了絕對的忠誠。在靖難之役這個動盪的時期,他始終堅守在建文帝一方,從始至終未曾動搖。即使面對朱棣強大的軍事力量,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這種忠誠不是基於利益權衡,而是源於他內心對正統皇權的尊重和對建文帝政權合法性的堅定維護。

- 以死明志:朱棣篡位後,高巍選擇在驛舍自縊,這一行為是他忠誠和氣節的最高體現。他用生命表達了對建文帝的忠誠,拒絕承認朱棣政權的合法性,展現出了一種不屈從於現實壓力的高尚氣節,這種氣節在古代士大夫階層中是非常受推崇的。

政治智慧

- 削藩策略:在藩王問題上,高巍展現出了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他提出的削藩建議類似於西漢的“推恩令”,主張透過和平、漸進的方式來削弱藩王勢力。這一策略既考慮到了藩王的利益,又著眼於朝廷的長治久安,避免了因強力削藩可能引發的大規模軍事衝突,體現了他對政治平衡和穩定的深刻理解。

- 建言獻策:在其他政務方面,他曾建議開墾荒田、抑制商業、謹慎選舉人才等,這些建議也顯示出他對於國家治理有著全面的思考,涉及經濟、人才選拔等多個重要領域,並且他的許多想法能夠被明太祖採納,也證明了這些建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勇敢無畏

- 出使勸誡:在朱棣起兵後,高巍自請使燕,寫信並當面勸說朱棣罷兵歸藩。這一舉動需要巨大的勇氣,因為當時朱棣已經舉兵叛亂,局勢緊張,他敢於深入敵營,試圖以大義說服朱棣,展現出了一種不顧個人安危、為國家和平奔走的勇敢精神。這種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他對正義和和平的堅定信念之上。

—個人品德高尚

- 孝行感人:高巍早年以孝行著稱,母親患病時悉心照料,母親去世後又蔬食廬墓三年。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會,這種孝行體現了他良好的個人品德修養。這種品德也為他的其他行為提供了道德基礎,表明他是一個堅守道德準則的人,無論是在對待家人還是對待國家事務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