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崇禎朝主要事件(1 / 3)

崇禎朝時期朝堂上的事件:

剷除魏忠賢集團

- 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深知魏忠賢及其黨羽的危害。他先是按兵不動,穩住魏忠賢,使其放鬆警惕,隨後巧妙利用朝中大臣對魏黨的彈劾,逐步削弱魏忠賢的勢力。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崇禎帝將魏忠賢貶到鳳陽,後又下令將其逮捕治罪,魏忠賢得知後自縊而死,其黨羽也紛紛被清算,這一舉措使朝政為之一新,崇禎帝也因此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平臺召對

- 崇禎帝經常在平臺(今故宮乾清門右階下)召見大臣,商討軍國大事。如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帝在平臺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誇下“五年復遼”的海口。崇禎帝對其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和支援,賜尚方寶劍,讓其便宜行事。但後來袁崇煥卻因擅殺毛文龍等事,引發了崇禎帝的不滿和猜忌。

己巳之變

-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後金皇太極率軍繞過山海關,從龍井關、大安口等長城隘口進入關內,直逼北京。袁崇煥率軍星夜馳援,在北京廣渠門、左安門等地與後金軍展開激戰,擊退了後金軍。但皇太極利用反間計,使崇禎帝懷疑袁崇煥與後金有勾結,將袁崇煥下獄,後袁崇煥被凌遲處死,這一事件對明朝的軍事和人心都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黨爭不斷

- 崇禎朝時,東林黨與閹黨餘孽、其他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仍在繼續。各方勢力為了爭奪權力和利益,互相攻擊、彈劾,導致朝政混亂,許多政策難以順利推行。如溫體仁、周延儒等內閣大臣與東林黨人之間的爭鬥,使得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嚴重消耗了明朝的統治力量。

籌餉與加徵三餉

- 為了應對遼東戰事和國內的農民起義,明朝政府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崇禎帝在朝臣的建議下,先後加徵了遼餉、剿餉和練餉,即“三餉”。這一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但卻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劇了社會矛盾,進一步激發了農民起義的爆發和蔓延。

南遷之議

- 崇禎十七年(1644年),面對李自成起義軍的步步逼近和清軍的威脅,朝廷中有人提出了南遷南京的建議。但由於崇禎帝猶豫不決,又擔心承擔放棄宗廟社稷的責任,加上朝中大臣意見不一,南遷之議最終未能成行。這一決策使明朝失去了在南方重建政權、延續國祚的機會,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

-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農民軍策略。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合為十面之網,企圖一舉消滅農民軍。這一策略在短期內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張獻忠曾在谷城受撫,但後來農民軍勢力再次壯大,此策略最終失敗。

陳新甲議和事件

- 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朝在松錦之戰後,面臨清軍巨大壓力,崇禎帝密令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清軍議和。陳新甲派使者與清軍接觸,雙方初步達成一些協議。但因陳新甲不慎將議和之事洩露,引發朝中大臣紛紛彈劾,崇禎帝為了平息眾怒,將陳新甲處死,議和之事也不了了之,明朝失去了與清軍暫時休戰的機會。

孫傳庭戰死

- 孫傳庭是崇禎朝的重要將領,多次與農民軍作戰。崇禎十六年(1643年),孫傳庭被崇禎帝催促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孫傳庭雖深知時機不成熟,但無奈君命難違,只得率軍出征。在郟縣之戰中,因天降大雨、糧草不濟等原因,明軍潰敗,孫傳庭戰死。孫傳庭的死使明朝失去了最後一支有較強戰鬥力的軍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吳甡督師南遷受阻

-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帝有意讓吳甡督師江南,護送太子前往南京,為明朝留後路。但吳甡因與朝中大臣有矛盾,且對局勢悲觀,拖延不赴任,後在崇禎帝嚴令下才勉強出發,又因各種原因行動遲緩。最終,吳甡還未到達南京,北京就已被李自成攻破,這一計劃宣告失敗。

崇禎帝自縊與明朝滅亡

-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滅亡。崇禎帝在臨死前,還在朝堂上鳴鐘召集大臣,但無一人前來,凸顯出明朝末年朝堂的分崩離析和人心盡失。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