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年,清軍三路進攻貴州,次年吳三桂攻入雲南,永曆帝逃往緬甸。
政治情況
- 權力爭奪激烈:內部黨派林立,文臣武將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攻訐,嚴重削弱了政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 決策失誤頻繁:在戰略決策上,未能制定出有效的抗清策略,且多次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決策,如放棄廣東等地,導致局勢惡化。
軍事方面
- 軍隊構成複雜:主要由明朝殘餘軍隊、大順軍餘部、大西軍餘部等組成,成分複雜,指揮不統一。
- 將領矛盾重重:將領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和利益衝突,如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的矛盾,導致大西軍內部分裂,抗清力量遭到極大削弱。
經濟狀況
- 財政收入匱乏:控制區域有限,且多為戰亂地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財政收入難以保障,無法滿足軍隊和政府的開支需求。
- 貨幣制度混亂:為解決財政問題,大量鑄造錢幣,如“永曆通寶”等,但鑄造工藝粗糙,質量參差不齊,導致貨幣貶值,市場混亂。
咒水之難:順治十八年(1661年),緬甸國王莽白在清王朝的威逼利誘下,發動“咒水之難”,永曆帝隨行官員及士兵三百餘人被殺,永曆帝本人失去人身自由。
永曆帝被俘:1661年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帝交於清軍,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獲朱由榔,班師昆明。
永曆帝被殺:1662年,吳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及其子,南明永曆政權徹底覆滅。
永曆政權的結束標誌著明朝在大陸上的最後抵抗失敗,加速了清朝統一全國的程序。同時,使得大量南明遺臣和士人失去依靠,對當時的社會穩定與發展產生了影響。
此外,還有一些存在時間較短或影響力較小的政權,如潞王監國政權、靖江王監國政權、益陽王監國政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