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南明四朝(2 / 3)

黃道周不顧勢單力薄,率師北伐,終因寡不敵眾,在婺源被俘,後被清廷殺害。

經濟狀況

- 財政收入:主要依賴於鄭氏家族的對外貿易收入,但仍難以滿足龐大的軍費開支。

- 賦稅政策:為彌補財政缺口,繼續徵收“遼餉”“正餉”“助餉”等,甚至提前徵稅,名曰“預徵”,給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

文化方面

- 文化交流:隆武帝積極聯絡各方,包括派人到澳門請求葡萄牙的軍事支援,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接觸。

- 思想激勵:隆武帝本人志在復興明朝,其行為和決策對當時的社會思想產生了一定的激勵作用,激發了部分民眾的抗清熱情和民族意識。

政權滅亡

1646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後立即揮師南下,鄭鴻逵放棄仙霞關逃回浦城,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接洽投降,撤兵到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獲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

紹武政權:

政權建立

- 背景:1646年,隆武帝朱聿鍵被俘殉國,其弟朱聿鐭逃至廣州。而此時,其他南明勢力在廣東肇慶推舉桂王朱由榔為監國,後朱由榔逃往廣西梧州,廣東出現權力真空。

- 建立:同年十一月初二,南明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擁戴朱聿鐭監國於廣州,初五,朱聿鐭匆忙稱帝,改元紹武。

政治狀況

- 內部權力爭鬥:政權由蘇觀生把持,為爭帝統,與永曆政權互不相讓,引發內戰,嚴重消耗南明內部力量。

- 官員選拔混亂:為拉攏人心,倉促間大肆封官,“除官數千”,但官員素質良莠不齊,且多為蘇觀生親信,導致政治腐敗,統治基礎薄弱。

軍事情況

- 軍事力量構成:主要兵力除廣東總兵林察所部外,還招撫了鄭、石、馬、徐四姓海盜為官軍,軍隊成分複雜,紀律性差。

- 軍事行動:與永曆政權兵戎相見,在三水縣等地展開內戰,雖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也削弱了自身抗清力量,面對清軍進攻時,難以形成有效抵抗。

經濟形勢

- 財政困境:紹武政權統治區域主要限於廣州及周邊地區,財政收入有限。同時,為維持政權運轉和軍隊開支,不得不加重百姓負擔,導致民怨沸騰,社會矛盾激化。

- 經濟破壞:戰爭和動盪對當地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商業停滯,農業生產受到影響,經濟陷入困境,無法為政權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文化方面

- 文化活動受限:由於政權存在時間短暫,且處於戰爭動盪之中,文化活動受到極大限制,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文化成果。

- 文人志士的抗爭:儘管如此,仍有一些文人志士堅守氣節,以詩文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清政權的抵抗情緒,展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政權覆滅

1646年十二月十四日,清軍以十四騎偽稱援兵賺開城門,大隊蜂擁而入。蘇觀生急召宿衛百餘人抵敵,次日,廣州落入清軍之手,朱聿鐭及蘇觀生等皆自縊而終,紹武政權僅維持四十一天就宣告覆滅。

————

永曆政權:

政權建立

1646年,隆武帝朱聿鍵被害後,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

發展歷程

- 初期困境:政權建立初期,面臨清軍的強大壓力,朱由榔多次逃亡,1647年正月,李成棟部佔領梧州,丁魁楚投降被殺,永曆朝廷處境艱難。

- 第一次抗清高潮:李自成餘部與明軍聯合,1648年,各地抗清力量紛紛響應,收復了湖廣、桂部分地區,大明名義控制區域擴大到七省,還包括北方三省一部以及東南沿海島嶼。

- 大西軍聯明抗清:1652年,永曆政權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以大西軍餘部為主體的明軍展開全面反擊,李定國取得靖州大捷、桂林大捷、衡州大捷等,劉文秀出擊四川也取得勝利,同時東南沿海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高潮。

- 內部紛爭與衰敗:孫可望妒忌李定國戰功,逼走李定國,後孫可望謀篡位,引發內訌,兵敗後降清,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1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