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出土了很多新石器時代表現蠶、蛹形象的刻畫或雕刻,皆為中國先民早期桑蠶活動的見證。】
“等等,什麼叫‘考古界’?”
考據歷史一直是華夏曆來的傳統,而“古人云”也一直是從古至今不變的口號。
但什麼什麼文化、什麼博物館就不是他們熟悉的內容了。
他們看著出現的華夏地圖和被標註的地名、歷史文化遺址和博物館位置,神情都難免帶上一些茫然。
後代人,他們這考古,是怎麼考啊?
在此議論紛紛之際,人群中有一位老者站了出來。這位老者一生鑽研古籍無數,算是眾人中的博學之人。
“老夫以為,此‘考古’或許如同我們探尋古蹟一般。只是他們所說年份如此精確,怕是有特殊之法。”
眾人聽聞紛紛點頭。
不過這也只是閒談中的少數,更多人的注意力還是集中在“絲綢”上面。
“‘黃帝斬蚩尤,蠶神獻絲,乃稱織維之功。’蠶神娘娘一直頗受重視,是需要認真祭祀的存在,怎麼好像後世人怎麼重視啊?”
說話人說著還抬手拜了拜。
江南地區,養蠶養桑業發達,絲綢也是江南地區的重點領域和產業,所產絲綢也多是珍品。因此,他們對蠶神娘娘自然是無比重視的,也好保佑和祝福他們明年能夠養蠶好收成。
有人忍不住猜測,“莫不是後世人不穿絲綢了?”
但是看天女的裝扮,她今天是對襟百迭裙,雖然看著挺日常的,但衣服的料子也很是不錯。加上她身後是滿牆的書,大家自然而然的覺得她家境不錯,這樣看,絲綢也不應該沒有市場啊?
“至少還是蠶神娘娘也還是依舊被祭祀著,而且天女不是說了嗎,絲綢一直是什麼對外貿易的重要產品,後世的絲綢業應該還是依舊存在的。”
那天女怎麼感覺說的好像重要又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