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張品相好的宣紙,需要將韌皮纖維和禾本科莖稈纖維經過水泡浸漬、石灰髮酵、緩和蒸煮、日光漂白、石碓打漿、竹簾撈紙、榨帖炕焙等18道主要工序,100多項操作,費時300天抄造而成。
沙田稻草和青檀樹皮是宣紙製作的原材料,它們只有經過長時間的陽光暴曬,被自然漂白,才能用於製作宣紙。而晾好的樹皮稻草,還要經過反覆捶打做成漿板,才能繼續進行宣紙製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撈紙。
據說,這也是最為壯觀的一個環節。這需要幾十人隨著洪亮的號子,整齊劃一地晃動竹簾,他們要學會透過聽水的聲音和感知竹簾晃動的韻律,讓水池中的紙漿均勻地從竹簾的一頭流到另一頭。在竹簾的反覆起落中,所有人的動作必須高度統一,哪怕有一個人失誤,都會導致紙就會薄厚不一,成為毫無價值的廢品。
這僅僅是製作宣紙的其中一道工序。而一位工人,需要四五年才能熟練掌握其中一個環節。
並且在撈出一張完整的宣紙後,還要經歷曬紙、檢紙、裁剪等工序,才能得到一張潔白稠密、紋理純淨的合格宣紙。】
【到了現代,安徽涇縣並不是沒有嘗試過使用機器,只是結果並不如人意——機器製作根本達不到書畫大家們對墨汁洇染的微妙變化需求。
那些無法被機器替代的工匠們,才是宣紙真正寶貴的地方。
而流傳千百年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正是因為有宣紙,才能儲存至今。守護文化,傳承文化,這才是我國宣紙背後千年工匠精神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