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宣紙——
宣紙是華夏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是最為廣泛使用的一種紙。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我們提起宣紙,那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親切溫暖的感覺。因為,宣紙實在是華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就像京劇、中醫一樣,是華夏文化的一個象徵。】
在天幕的一側,畫面中出現了宣紙製作的幾個片段——
有原材料晾曬的畫面,陽光濃烈,有幾十人一起搖動竹簾的畫面,水聲響動,也有宣紙裁剪的畫面,畫面潔白如雪,最後水墨點染,出現的是各色書畫作品,鏡頭從由古至今的作品上劃過,最後定格在人民大會堂的巨型國畫《江山如此多嬌》上。
配合著畫面的變化,玉不識的聲音也緩緩流淌在天幕下眾人的耳畔。
【宣紙的描述最早見於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筆記》和《新唐書》上。宣紙原產於唐代宣州所轄景縣,故名宣紙。唐代的紙往往是麻和桑纖維的混合物。到宋代,徽州、池州的造紙業逐漸轉移到涇縣。】
【2002年,宣紙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首先展示的就是宣紙製作工藝,運動員的獲獎證書也是用宣紙製作而成的。2009年,宣紙製作工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回宣紙,宣紙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手工紙張,是文房四寶中的一寶。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與一般的書畫紙工藝不同的是,宣紙生產幾乎為手工操作,工序達100多道。】
【安徽涇縣是宣紙的原產地,即使在現代機械造紙的衝擊下,純手工製造的宣紙,也始終不曾被取代。這是因為唯有宣紙才能做到獨特的潤墨及洇化效果,沒有宣紙,就沒有書法與國畫的光輝燦爛。此外,宣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百折不損,一紙長壽千年,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
在宣紙問世之前的朝代,書畫大家更是眼饞的要命。
天幕將宣紙說得這樣好,他們都恨不得親自試試,被天幕單獨提到的那獨特的潤墨及洇化效果,到底是什麼樣的手感。
而一紙長壽千年,那不就是代表著他們的作品能夠長久儲存的機率不就更大了嗎?
嗯,更加心癢了。
而在有些人的眼中,宣紙的存在,就是一個產業啊,這能帶來多少收入啊!
有些世家,就是有著自己的特色產業,才能維持著原有的榮華。現在看著宣紙,都有些心動。但是他們心動,皇帝們也心動啊。做什麼都要錢,打仗要錢,改革要錢,治理要錢,錢是不嫌多的。
相似的命令如雪花般從各個地方傳遞出,徽州、池州和涇縣成了眾人的焦點。
而有些人則是注意到了天幕中提到的“北京奧運會”、“運動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詞中。其他的內容好理解,這幾個詞就有些超出他們的理解範圍了。
影片在提到這些名詞時,也是從相應的圖片上一晃而過。
劉徹看著現代的高樓大廈和彩旗招展,想起了前面閃過的金髮碧眼的洋人和尖銳的建築。
“外來人嗎?”
他首先能想到的就只有匈奴,可是人家也不長這樣啊?他有些疑惑。
但他隨之拋在一邊,他回憶著水幕中出現過的現代場景,各式恢弘的景象在他的腦海中越發清晰——他也好想要!
但是他也知道天幕中出現的東西並不是他想要就能有的,而且現在的當務之急也是打匈奴的籌款和國家發展的錢項。所以對於天幕中出現的這些東西,他是沒有不心動想要的。
至於天幕提到的宣紙是唐宋後才出現的?那不重要,畢竟天幕都講的這樣詳細了,還能製作不出來嗎?
而且宣紙的製作,還能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錢生錢,他有桑弘羊,還是有這個信心的。
加上之前詩詞主題的影片,他也不是不心動的,一個唐朝一個宋朝,文風這樣鼎盛,也為各自的朝代揚了名,他對於這個也是想要的。僅僅一個司馬相如他還是覺得不夠,不管是什麼樣的人才,總是越多越好。
緊接著,玉不識也確實不負他們所望,介紹起了宣紙的製作流程,雖然簡單,但對於他們的幫助也是巨大了。從無到有,總是最艱難的,但玉不識已經幫他們跨越了這一步。
【宣紙的製作工藝極其複雜,想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