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他那滿腹的激情、哀傷和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辛棄疾出生在早已淪陷的北地,但他有一個心懷故國的祖父。在祖父的培養下,辛棄疾在少年時代便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他也是這樣做的——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當時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他更是在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之際,率領著不過五十多人的隊伍,殺進金人的營地,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辛棄疾帶著驚人的果斷和勇敢,入敵營如入無人之境,“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殺進殺出,無人敢擋。祖父為他起名為“棄疾”,便是希望他能夠像漢家大將霍去病一樣,“上馬擊狂胡”、“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仇”,收復故國的萬里江山。在辛棄疾的身上,似乎能夠看到冠軍侯的身影。】
【但回到他和祖父,以及被迫留在異國的宋人們那魂牽夢縈的大宋後,辛棄疾發現了他和偏安的南宋很是格格不入。
他從金國一路走來,看見的是百姓在金人統治下的屈辱和痛苦,他想要解救他的同胞,但主戰的他和求和的朝廷矛盾愈發明顯,“歸正人”的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似乎,一切都只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