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所寫的兩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
但是,白居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他生於772年1月20日,那時李白已離世十年,杜甫故去兩年。大唐詩壇領跑的接力棒,歷史性地交到這位神童的手上。】
【763年,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的安史之亂平息了。而這場讓唐朝傷筋動骨的戰亂平息了下來,但在這個時期,由太宗的貞觀之治到玄宗的開元盛世打造的盛唐已經一蹶不振,唐帝國的強盛已是昨日黃花。
白居易生活的時期,是唐朝不斷衰敗的時期:他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出仕於唐憲宗元和年間,逝於唐武宗會昌六年,他一生經歷了九位皇帝登場——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多荒誕啊,一人不過六十多年,卻經歷了九朝的更迭。】
李世民臉色很是難看,他死死盯著天幕,耳邊迴盪著那句“由太宗的貞觀之治到玄宗的開元盛世打造的盛唐已經一蹶不振,唐帝國的強盛已是昨日黃花”,心下愴然。
安史之亂,還是安史之亂!
在他為這場七年的戰亂心煩不已時,其他的朝代就沒有這個煩惱了。
對於秦漢兩朝的皇帝,唐朝是後世的事情了,雖然也對自家朝代的逝去很是耿耿於懷,但他們也知道對於後世,這些歷史已經固定了,但他們能有幸觀看天幕,誰說這不是他們的機緣?
所以,每次天幕直播,他們也都會觀看記錄,其中劉徹更是興致勃勃。
當然,要是能說些有用的就更好了。
所以面對讓這個“盛唐”一蹶不振的安史之亂,他們雖然也心有警惕,但更多的是對自家朝代發展的思考。尤其是對嬴政,一切都是剛開始,所有的東西都還在摸索中前進,後世帶來的資訊和發展更是能夠讓他汲取經驗的養分。
【白居易的一生也是有著詩人的相通性,但他又比其他詩人更加獨特一些。
從文學成就而言,他生前就文名婦孺皆知,文集流傳天下,這是死後多年文學成就才被承認的杜甫所不能比的。
而官場成就而言,他年紀輕輕就授翰林學士,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是二品大員。
加上他退休後的生活更是閒適安逸,去世後備極哀榮,連皇帝都寫詩悼念、盛讚懷想,遠比晚年捲入政治風波的李白和死在漂泊途中的杜甫,不知好了多少倍。
可以說,他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