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自我感懷傷時嘆事之情?】
【蘇軾的《題西林壁》也很是出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蘇軾從湖北黃州改遷河南汝州時,途中尋訪弟弟蘇轍因而遊覽廬山。而西林寺就位於廬山七嶺的西面。全詩雖然描寫山水,卻是蘊含哲理,前兩句描寫廬山獨特的地理風貌,後兩句道出作者遊覽後的切身感悟。世間萬物,認知因人而異,想要認知萬物真諦,就需要你親自去實踐。】
李世民看著蘇軾半是失意半是灑脫的人生,也不禁嘆息一聲。
<詩家名人>這十期看下來,他有所感,也有無動於衷。
也許就是國家的不幸和難事,才造就了詩家筆下的不朽詩篇。
從李白氣勢恢宏的詩篇,到杜甫筆下的苦難,還有孟浩然的山水自然畫像、王維詩中的禪意,賈島的刻苦、劉禹錫的豁達,加上白居易情情切切的長詩,李賀光怪陸離的詩中世界,最後是蘇軾的名篇。他一一看來,既是欣喜,也是感懷不已。
李世民目光悠遠,彷彿透過時光看到了這些詩人的一生。他想起自己的一生,戎馬征戰,其中的艱辛與困苦,又何嘗不是一首壯麗的史詩。
世間萬物,認知因人而異嗎?也不知道後世人是如何看他的。
【最後的最後,獲赦北還的蘇軾,一路從海南經過南昌、當塗、金陵,五月抵達真州,六月經過潤州準備到曾經購買房產的常州居住。《自題金山畫像》就是蘇軾在真州遊金山龍游寺時,見到畫家李公麟所作自己畫像而寫。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在詩中以自嘲的口吻,抒寫了自己平生到處漂泊,卻毫無建樹功業的窘狀,現在已至暮年,他撫今追昔,悲涼之餘又有平靜,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此時的蘇軾,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前兩句,他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有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嘆息。末兩句,他又語帶詼諧,以久慣世路的曠達來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
【可以說,蘇軾自我解脫的能力向來是驚人的。只是短短兩個月後,他就離開了這處處留戀的世間,再也不能“日啖荔枝三百顆”了。
失意也罷,坎坷也罷,蘇軾絲毫不減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藥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