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對於執政者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可利用的工具。當需要時,就會捧起;無用時,又會棄之不顧。
現下的漢朝正值對外用兵,以強硬姿態邁向世界的舞臺,當然是用不到佛教的理念。更何況前幾朝都信奉老莊的無為而治,講究愛惜民力,而劉徹更中意董仲舒向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想法,他也這樣做了,他能感覺到其中帶來的好處。總之,他目前對佛教是不屑一顧的。
******
李世民則對天幕上提到他感到很是詫異。
因為在李淵稱帝后,就定下了“尊耳為祖,奉道國教”的規矩。
在面對自家父親的“尊祖崇道”的國策下,李世民也保持著尊崇道教的想法,同時用道家思想治理國家。加上民生尚未恢復,現在的唐朝更是採取了道家思想的慈悲心態減輕刑罰,同時進行勸善。
玉不識撫了撫微帶褶皺的衣襬,端坐在木色的椅子上,神色淡然地繼續說道。
【詩作不僅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才華,也能展現一個人的思考。
王維無疑是個才華橫溢的人。
《唐才子傳》中談起王維,是這樣描述的:“九歲知屬辭,工草隸,閒音律。岐王重之。維將應舉,岐王謂曰:‘子詩清越者,可錄數篇,琵琶新聲,能度一曲,同詣九公主第。’維如其言。是日,諸伶擁維獨奏,主問何名,曰:‘《鬱輪袍》。’因出詩卷。主曰:‘皆我習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於上座曰:‘京兆得此生為解頭,榮哉!’力薦之。”
可以看出,他不僅是詩作的好,還精通音律。當然,他更以繪畫名揚天下——他的畫作中,山水意境深遠,雲彩飄逸,山石色彩豐富,每一筆都流露出他卓越的藝術天賦。】
伴隨著玉不識的講解,天幕上隨之出現了《唐才子傳》中描述的畫面,後續還展示了王維的山水畫。
兩個互不相干的朝代,此時對畫作的欣賞是一致的,因為美是共通的。而王維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更是把他的天賦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除了“詩畫雙絕”的標籤,王維身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認知,那就是“禪意詩”。】
想起此前已經提到過相關的內容,大家都有些恍然。
【自然山水,不僅是人生的慰藉,還蘊含著人生的真諦。王維從官場走向山水,在清靜自由中,也參透了對“佛”的思考。但他的詩中並不直接運用佛家典故,而是借用對山水的描寫來表達禪意。
在王維的詩作裡,你可以讀到空寂清冷、寧靜空幽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隨遇而安、妙境無窮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獨坐內觀、離塵絕世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閒散自由、清淨淡泊“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一詩一句中盡是清新豁達、空靈悠遠的意境,傳達出他對禪意的領悟。細細品讀之下,滿是深深的意蘊。】
劉徹對此又是一個若有所思:“王維確實詩寫得不錯,不過他這些詩中的思想,和現在的漢朝不相符啊。”
劉徹有些頭疼。為了實現打敗匈奴的願景,他的態度很是強硬。但打敗匈奴也不是簡單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場舉國押注的要事。他不敢肯定此時出現這個所謂的“佛家思想”是好是壞。
畢竟在王維的詩中,“空”的特質太明顯了。
******
另一邊的李世民則是陷入了思考。
他不禁問起身邊的心腹重臣這個“佛教”如何。
面對寥寥幾句提到的佛家思想,房玄齡很敏銳的發現了其中的特質。
只見他思考片刻後,回應道:“陛下,天幕中提到的佛家思想教導人們放下私慾,追求內心的平靜。此等教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社會的穩定。”
這般說著,話題一轉,“但是,過度推崇佛教,有可能導致百姓消極避世。因此,對於佛教我們應當審慎對待。”
李世民聽了微微點頭,表示贊同。
他心想,如今國家初定,百廢待興,需要的是積極進取的精神。佛教的教義雖有可取之處,但也不能盲目接受。現在天幕在整個唐朝疆域都能看到,百姓接收資訊情況如何,他無法肯定。但在未來,他需要更加深入地瞭解佛教,權衡其利弊,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
最後,玉不識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
【在我國的詩歌歷史中,王維之所以被稱為“詩佛”,能和李杜比肩,與他把禪意融入詩中,使佛境與詩境相融,形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