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了三天的直播終於在眾人的期盼下開始了。
這三天裡,玉不識聽從系統的建議,重新構思了直播的談話內容,不再像之前那樣乾巴巴的照本宣科。
而在唐朝,雖然依舊是百廢待興的狀態,但仍是興起了一股對山水田園的追求。孟浩然的詩,自然美好,給他們受戰爭影響的荒蕪的內心世界送來了一縷春風,煦煦柔和。
漢朝正是衛青出征匈奴的時候,劉徹看著天幕,分外想念自己的大將軍。他對孟浩然倒是沒什麼偏好,反而對所謂的“盛唐”很是上心。
天幕在眾人的注意中粼粼波動,畫面逐漸從模糊轉為清晰。
玉不識今天沒有收到系統有新的世界加入的通知,依舊還是兩個世界觀看直播。唯一變化的,就是在漢武一朝加入直播觀看給她帶來了不少觀看值,收入增加了不少。
玉不識今天換成了宋制漢服,淡綠的配色,輕薄柔軟,很是適合夏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對他的註解。他的詩如畫卷,美不勝收;他的詩滲禪意,流動空靈。他的詩流傳千古,令人神往。他是誰?他的詩究竟如何?】
玉不識注視著投射在眼前的系統直播介面,以問題引入今天的主題。
【我們談起思鄉,會勸慰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感嘆愛情,會借物喻情“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我們感念送別,會調侃友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遊至大漠,會吟誦“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們懷念盛唐,就忘不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這些名句佳作都是同一人所作。他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王維。】
【由詩引人,由人探史。<詩家名人>第三期,“詩佛”王維。】
李世民很是感懷玉不識唸到的最後一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嗎?這一看就是對盛唐的讚美。看到唐朝發展的如此繁華,萬國來朝,他怎麼可能不高興?當然是高興極了!
漢朝,劉徹負手看著天幕,見此有些酸溜溜的,“萬國來朝?我也可以!連天幕這樣神異之物都能在我朝出現,還不是天命在我!等衛青戰勝回來,到時候還要去泰山封禪。”
劉徹這般想著,美滋滋地安排著後續的內容。一切就等匈奴俯首稱臣了。而他相信他的大將軍可以做到。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是田園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他是開元九年進士,任太樂丞,後貶任濟州司庫他是參軍。二十二年擢任右拾遺,後遷任監察御史、給事中。安史之亂中為叛軍所俘,被迫接受偽職,叛亂平息後貶任太子中允,後累遷至尚書右丞,故後人尊稱王右丞】
聽著玉不識對王維的介紹,李世民的笑容緩緩消失了。
他慢慢皺起眉,對陪在他身邊的心腹重臣說道:“不是說他生活在盛唐嗎?都盛唐了,怎麼還有個‘安史之亂’吶?”他實在是不解。
在場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面面相覷。事實上,誰也不知道這個突然出現的“安史之亂”是個什麼章程,只是這樣看著,就知道不是個好事情。
在漢朝的劉徹聽到“安史之亂”也是愣了一愣,而後很快反應過來。
“盛極必衰嗎?”
玉不識自是不清楚他們的困惑和疑問,也沒有詳細講解“安史之亂”的打算,畢竟後面有個詩人的經歷與作品和“安史之亂”更為貼近。於是,她按照計劃,自顧自的講了下去。
【我們談起王維,總是離不開兩個詞——“詩中有畫”和“禪意”。
“詩中有畫”源自王維詩作中具有的強烈的畫面感,使讀者能夠透過詩歌想象出具體的情景。例如他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簡單幾個詞語,便勾勒出一幅寧靜優美的山林夜景。
至於“禪意”,則是他的詩中蘊含禪理。當然,這就得談起這個時候唐朝的現狀了。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唐朝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在唐太宗即位之後,因為重興譯經的事業,很是促進了當時佛教的發展。】
“佛教?”劉徹看見新的東西很是感興趣,“也不知道是個什麼情況。”
唐朝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