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什麼都不知道,才讓人更會說、也更敢說。朱元璋也正是如此,始於萬曆年間的黨爭,對於他來說,還是太過遙遠,遙遠到他尚且不知道自家朝代也出現了這些情況。
其實說起宋朝的黨爭,玉不識也想到了明末的情況,明朝末年,黨派林立,黨爭不斷,崇禎真的是想要救一救明朝,也是無可奈何。
不過她很快就把腦海中出現的內容撇到了一邊,現在講的是范仲淹,要是宋朝的相關內容,尚且還可以講一講,至於明朝的內容,到時候再說吧!
【那麼因性情剛直、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的范仲淹外放為官時在做些呢?
正如他寫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看著百姓,是做不到就此放棄的——於是他選擇繼續為國家和人民奮鬥。
仁宗景佑五年,原先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次年,李元昊寫信通知宋朝廷,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
這對於宋朝來說真的是突臉嘲諷,他們怎麼忍得了?所以宋朝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於是宋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爭全面爆發。】
玉不識簡單介紹了宋夏戰爭的背景,很快就把話題轉到了范仲淹身上。
【也是這段時間,西夏元昊大舉侵略宋朝邊境,宋朝出兵屢次失敗。
公元1040年,即康定元年三月,受陝西安撫使韓琦的推薦,范仲淹知永興軍,途中轉為陝西轉運使。很快,朝廷任命韓琦和范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其中范仲淹負責鄜延路防務。第二年,又改知慶州。
在西北守邊期間,范仲淹採取“屯田久守”的方針,以防守為主,並積極佔據險要、步步為營進逼西夏的策略,並取得了極大成功,他的這些舉措對北宋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提高了他的名望和政治地位。】
趙匡胤看到這裡又是一陣惱火。
他不由得想到了已經被帶下去、被嚴加看管在府中的趙光義身上——還真是沒有帶了個好頭,怎麼他的子孫後代盡是些這麼沒用的東西?!
既然知道了他們並不是自己的後代,他罵起來也是更加的肆無忌憚了。
自家的藩屬也能讓人獨立出去,獨立出去也就罷了,居然還打不過人家!
說出去可真是丟臉!
他自覺自己能征善戰,就說怎麼後代盡是些不成器的,原來根子不在他身上!
感受到陛下的情緒波動,被留下來的朝臣就更加小心了。
剛剛晉王的事一出,大家都有些被他嚇到了,整個事情發生的太突然,大家都沒有反應過來,趙匡胤便已經定下了自己的決定,加上這次天幕很長、還沒結束,大家也不好就此停下觀看直接商討,畢竟天幕可不會等他們,而他們也需要了解完天幕對范仲淹這個仁宗一朝的名臣的介紹。
趙匡胤看著天女繼續著對范仲淹的介紹,臉上也不由得緩和了幾分。
雖然他覺得范仲淹只知防守、進攻也是太過小心,但像范仲淹這樣文治出色、軍事上也是有所建樹,確實很不錯。至少按照天女所說,范仲淹能夠帶來勝利,前面出兵居然會是失敗的。
——他們宋朝的武功怎麼就成了這樣了?
還有更後面的岳飛、辛棄疾等人,在天女口中無一不好,結果都是不得志。怎麼淨是些慣會扯後腿的。
而這邊玉不識一邊講著,一邊放出了這一次宋夏戰爭和後面幾次戰爭的資料,從仁宗到徽宗,宋夏兩國可是打了五次。這裡面的資料她一時半會兒可是講不完,索性就放出來給大家自己看。
接下來的講解重點,是“慶曆新政”。
【在這次宋夏戰爭中,范仲淹的表現很是出色,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和百姓,一直到慶曆四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和平協議,史稱“慶曆和議”。這次平等和議換得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
前面我對范仲淹的評價中有提到“出將入相”,那麼這一次“出將”有了,那麼“入相”又是什麼呢?
那時間就得拉回到慶曆三年——
和談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慶曆三年,宋夏和談就已經在進行中了,而仁宗也是迫不及待地將55歲的范仲淹調回京城,出任樞密副使。七月,仁宗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范仲淹固辭。八月,仁宗再度任命范仲淹為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