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金印紫綬的繪卷30-范仲淹篇(1 / 2)

【天聖九年,范仲淹從河中府通判調任陳州通判。但在此期間,范仲淹依舊心繫朝廷——

有上疏朝廷不要勞民傷財興建宮殿的,也有針對吏治上疏陳述自己精簡官吏的主張的等等。雖然這些建議並沒有被朝廷採納,但至少他的態度放在那裡,朝廷也是看見了的。

公元1033年,即明道二年,太后去世,仁宗親政,於是召范仲淹入京,任右司諫。這個時候很多朝臣認為太后垂簾聽政為政之失,但就事論事的范仲淹覺得太后雖然秉政多年,但也有養護仁宗之功,覺得也不必做的太過絕對。

由此可見,范仲淹還是那個范仲淹,秉公直言才是他的本色。但是很快他又因為他這樣的性子再次遭受貶謫了——因為和眾諫官勸阻皇帝廢后,被貶出朝廷,到地方任職,先後在睦州和蘇州等地任職。

其實在這個時候,朝廷上黨爭也已經開始浮出了水面。

這個時候的范仲淹,大概也是因為他被皇帝和宰相看煩了,才踢出去到外面任官的。而這個時候的宰相,是呂夷簡,他站的位置,是范仲淹的對立面,但並不是奸臣。】

一個又一個熟悉的名字被提起,仁宗朝的大家看著天幕當真的是心情複雜。

呂公確實和范仲淹政見不合,但也像是天女所說,他並不是什麼奸臣,甚至也稱得上一代名相。

人在其位,總是會做的有好有壞,呂夷簡這官做的,並不能算差——他輔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保證了北宋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但同時也有不少令人詬病的事——其執政期間,也曾貶黜賢臣范仲淹,對契丹增加歲幣以求妥協。

像是孫沔、蔡襄、歐陽修等人便彈劾他為相二十年,專事姑息,大壞紀綱,最後他是以太尉致仕的。現在離他過世也已經有近十來年了。

歐陽修看見這個熟悉的名字,並沒有很大的波動,他對於呂夷簡,並沒有什麼交情,反而是立場相反的政敵。

但趙禎就不一樣了,他對呂夷簡也是感情有的。不然前面他也不會站呂夷簡而貶謫范仲淹了。現在看見天女提到呂夷簡的名字,他也是有些好奇天女會怎麼說。

而站呂夷簡這一派的人,看著呂公的名字,都很是感懷。

當時呂夷簡也算是臨危受命——劉太后性格剛愎,又不明習國政,但朝政非經她批准不可,那麼拜相的他自然就得更加辛苦勤勉——一方面他要細心處理國家大事,一方面還要小心翼翼地約束太后的放縱和獨斷專行。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呂夷簡本著公忠時候甚至會惹得太后非常惱怒。

他們也是跟著呂夷簡一路做過來的,自然是知道其中的辛酸苦辣。

若是單憑他貶黜名臣就全然否定他的一生,那才是真的很不恰當。

而這個時候,玉不識也已經提到了范仲淹再次調回京師、以及景佑年間的黨爭。

【景佑元年,范仲淹調任蘇州知府,興建郡學,同時興利除弊,所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次年冬季,因治水有功,范仲淹再次被召回,判國子監。後來又任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這個時候的他,開始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但同時,他和宰相呂夷簡的政見不合也慢慢擺在了明面上——

景佑三年,他因不滿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向仁宗皇帝進獻《百官圖》直接抨擊呂夷簡。後面反擊指責他“薦引朋黨,離間君臣”。最後的結果便是范仲淹被罷黜,貶知饒州,後來又到潤州、越州任職。

但範呂之爭,並沒有就此停下,反而牽連甚廣。】

【對於范仲淹被貶這個結果,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認同服氣的,不少人上書請求修改詔命,甚至有人上疏願一起降官貶黜的,但他們也都或多或少牽連遭貶,到了後面,朝臣皆畏懼宰相勢力,不敢置言。

但很快,次年,呂夷簡被免除宰相之職,士大夫們看見了希望,接連不斷地替范仲淹辯白,雙方互相辯駁,當時朋黨爭論四起。最後還是仁宗下詔禁止互結朋黨才有所止住。

而范仲淹也再一次表示了自己為民請命、不怕貶謫的志向——“寧鳴而生,不默而死”。】

當時範呂之爭,當真是“轟動一時”,現在的翰林學士歐陽修當時也是作為范仲淹一派的人,受牽連後被貶為夷陵縣令。後面慶曆新政又被貶了一次。

而除了他,其他受到牽連的人,就更多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到重新複用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