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獲取資訊的途徑。
同時,他們聽著天女對張居正的介紹,議論更是不見得有少去。
以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所以,張居正在天女這裡評價這麼高,也是因為他的眼裡有百姓?”
似乎這幾次介紹下來,玉不識好評的,一般是對王朝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是真切為百姓做好事、實事的。
像是李斯,他對秦朝,就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些經他一手規劃的制度,一直延續到如今。
還有霍光,哪怕歷史上的風評不好,但也不影響他確實為漢王朝的延續出了一份力。
以及諸葛亮,百姓對他念念不忘,不就是曾經承受過他的好意和善意?當然,他的文治一直很不錯。
甚至剛剛介紹完的范仲淹,他想要的慶曆新政,一是為了宋朝的革新,另一個,也是為了百姓和天下的安定。
那麼現在的張居正呢?看起來,他想要做的,或許不是很多人想要的,但對於百姓,是好的吧?
他們看著張居正回到朝廷後,正式開始向上爬,他們想起了前面玉不識對張居正的下過的定義——“權力是實現理想的工具”,或許正是他的理想並不那麼容易實現,所以他才想要掌握那麼多、那麼大的權力,想要掌握權力到一切都能任他發揮。
內閣首輔,而且還是實權首輔,或許就是他的目標。
那麼,他的理想是什麼?
玉不識的介紹中也透露了幾分——他看見了百姓的苦難——“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
田賦不均,土地兼併。他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嗎?他可真是敢想,也真是敢做啊!
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病症嗎?不,他們是知道的,只是他們沒有這個勇氣去做改變這些,因為他們也是其中的一員。
一個王朝到了中晚期,這些矛盾愈發突出,從秦朝開始的農民起義,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一口飯吃?那麼為什麼他們之前吃不起飯了?
這是很難回答的一個問題,因為他們也是加害者。只是他們誰都沒有、也不能說出來。
“民苦於兼併”,他真的能夠改變這一切?
這是很多人關注的重點。
甚至對於張居正的升遷,也都沒有那麼好奇了。
嬴政也是久久凝視著張居正寫下的那句話。
最終的一切,還是要落到黔首身上嗎?
之前他有心對比現在和後世的官制優劣,但看到後面,他反而陷入了對張居正的“理想”的思考之中。
為國為民……
嬴政看了眼臉上含笑、聲音清脆婉轉的天女,她想要告訴他們,究竟是什麼?
【皇位更迭,時間來到了隆慶一朝,而張居正也進入了臣子權力的頂端——內閣。
當時的大明王朝正值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而南方土司也在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同時,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
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鬥爭也日益白熱化——自嘉靖四十一年嚴嵩倒臺後,私徐階繼任首輔。
當時的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了世宗遺詔,並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也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
但是那個時候的徐階正是得意之際,但現在的隆慶朝,已經不需要趨向保守的他了——於是在嘉靖、隆慶兩朝任內閣首輔的徐階,當初隱忍十年鬥倒嚴嵩,但立即又和同僚高拱產生內鬥,最終失意下臺。
隆慶二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致仕。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授文淵閣大學士兼掌吏部尚書,自此掌控了內閣大權。】
【那麼初初入閣的張居正會做些什麼呢?他是想要首輔之位,但他知道還不是時候,而且這個時候更為重要的,不是內閣的爭權奪利,而是明王朝內外的交困——
這個時候的張居正,在鞏固國防,規範法紀,開啟隆慶新政,可以說,為後面的他真正的改革方案奠定了基礎。
——只是基於這個時候的他還不是首輔,所以他真正的時代,是在萬曆朝他當上首輔之後開始的。】
權力的爭鬥啊,還真是令人著迷。
徐階看到這裡,臉色不可避免的變得難看。
他是覺得自己年紀有些大了,但他真的會就此放下權力嗎?而且還是把內閣首輔的位置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