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螢幕中所列的關於這三樣作物的缺點什麼的,都是不值一提的,不管是紅薯吃多了燒心,還是什麼單一飲食引起的消化不良和營養不均衡,其實都不重要。
因為他們能夠吃飽便已經是足夠好了,他們只會感激紅薯、玉米和土豆能夠給他們帶來富足的食物。
大家的期望都很高,只是哪怕現在這些種子引進來了,也還是和後世高產的作物無法比較,想要達到天幕中的產量記錄,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過這些也不是他們底層百姓需要關注的,他們只是也只能盼望著,這一天能夠快點到來。在此之前,專心學習如何侍弄這些作物是他們現在可以、也是應當做的。
【其實這樣的作物在海內外的交流中並不少見。許多現在餐桌上的美食,都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只是這次介紹的紅薯、玉米和土豆地位特殊一些,他們成為了我們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玉不識聲音有些放鬆下來,臉上的盈盈笑意真切了不少。
接下來是今天最後一個要直播的內容,這次講完就可以休息了。
不過她也打算好好完結這個主題,如果沒估錯的話,等這次對她來說超長的直播完成,應該就能解鎖歷史人物了!然後歷史人物講完,她和系統的互相折磨就能結束了——畢竟激情一退,興趣也成了無趣。
這樣的話,時間一算正好開學,完美!
她微微歪了歪頭,做好今天最後的工作。
【不過這些都是海外傳入,更是以吃為主。接下來、也是今天最後要介紹的作物,和前面相比則有些特別。
一個是,它傳入華夏的時間並不算很晚,早在南北朝時期,邊疆就已經出現了它的身影。還有一個是,它是一種作為禦寒作物進行生產推廣的,當然,它也沒有辜負這個身份。
不知道有沒有人猜到了,最後要介紹的這種作物,就是棉花。】
【棉花的原產於亞熱帶地區,主要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一帶,這裡的印度也就是曾經的身毒和天竺,至於阿拉伯,以前曾叫做大食。
棉花,傳入華夏有海陸兩路——
在棉花傳入華夏之前,華夏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華夏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這個“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
而棉花開始大量傳入內地,應當是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華夏的相關記載是這麼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從海路傳入的棉花,多在泉州一帶,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
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明太祖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廣開來。】
跟隨著玉不識的講解,天幕上的內容一變再變。
剛剛關於玉米、土豆等的資料隱去,重新出現的事棉花的相關資料,旁邊配圖是朵朵棉鈴,裂開的正好,雪白綿密,像是天上的雲朵落在了枝頭。
“喜熱、好光、耐旱、忌漬……”趙匡胤輕嘖了一聲,“也難怪剛開始在邊疆種植。”
武將出身的他,自然能夠明白這個棉花帶來的重大意義。若棉花的保暖效果真的和水幕中說的那樣好,那麼冬季行軍打仗也能輕鬆不少,畢竟溫度是他們決定不了的,一旦能夠優先避開、解決寒冷的問題,勝利的希望也能多上不少。
只是趙匡胤看著這些資料又有些頭疼——
“宋末元初開始大量傳入”、“明初全國推廣”……
怎麼感覺這些東西都在後世發揚光大,怎麼就不能為宋朝的發展添磚加瓦呢?
也就那個占城稻有些用處。
他看著是既憂又喜,對著未知的後代心中滿是恨鐵不成鋼。
其實他也知道運動東西傳播開來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說不定就是單純地不知道,但這並不妨礙他對後代的殷殷希望。
不過,也就是資訊不全造成的誤會,不然很多東西,說不定他自己上都比他的那些“後代子孫”來的上進有用。
【在棉花傳入華夏之前,絲、麻、葛以及動物毛皮是主要的禦寒材料。這些自然資源被廣泛用於製作衣物和被褥,來幫助人們抵禦寒冷的天氣。但棉花的出現,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季有了更加舒適溫暖的選擇。】
【可以說,棉花的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