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玉米和土豆(1 / 2)

【並且,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的功績,閩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

清道光十四年,福州人何則賢也在烏石山建“先薯祠”,後祠被廢。現存“先薯亭”建於1957年。】

陳振龍很快就被請走,他種下的甘薯也一併被帶到了能主事的人面前。

不管是“閩中大旱”的訊息,還是這個能活命的“甘薯”,亦或者這個後來被立祠的陳振龍,大家都是慎重以待。

另一個世界,張居正看著這個訊息也是眼前一亮。

雖然他不知道為什麼紅薯沒有推廣出去,但其實這年歲也並不算很久遠。現在的陳振龍不用打聽也知道尚未帶回甘薯,但是他並不打算放過。他一邊看著天幕,一邊草擬奏章,打算明天帶給聖上定奪。

呂宋嗎?

開海一事在聖上的應允下已經開始著手恢復,他眼中是真切把明朝、把百姓放在心上的,於國於民有利的事他都會去做。

不過他心中也暫時埋下了一絲隱慮,萬曆二十一年……應該是新皇了吧?

他不知道那時自己還活沒活著,他只是有些疑惑——

若他還活著,怎麼會放過這樣高產的作物,畢竟下面一定會把情況報上來,他不可能不會重視。只是若他已經不在了,當時的帝王又是為什麼視而不見?

現在聖上雖然有些沉溺女色,但也是認真做事的。而他提拔那些的官員,包括自己,哪怕會有自己的心思,但也都是做實事的。

所以他也想不到當今不過僅在位六年便去世了,甚至自己還被選為託孤大臣。他更想不到新即位的萬曆皇帝又是怎樣一個任性的人。

【據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清乾隆年間,甘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當時全國甘薯種植面積達一億多畝,年產量折原糧達三千萬噸,佔世界甘薯總產量的80%。

這是一項很驚人的資料。】

【當然,明清之際,不僅僅是紅薯傳入了我國,還有另外兩種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主食也傳了進來,那就是玉米和土豆。】

天幕上圖片轉換,現在換成了青翠的玉米葉包裹著的金黃飽滿的玉米和一個個圓滾滾的土豆。

【玉米玉米傳入華夏的時間大約是在16世紀中期,詳細的時間是明朝嘉靖三十年。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誌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

到了明代末年,它已經傳播到河南、陝西、河北、山東、甘肅、江蘇、廣西、安徽、廣東、雲南等十省。

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好訊息真的是一個接著一個。

玉米列出來的介紹,又是一種長壽食品。雖然那些成分並不瞭解,但總歸是好的。

永樂帝朱棣這次沒有發表什麼意見,先前萬曆年間的事實在是給了他一個打擊,既然下面的人都一直努力推廣了,並且還是巡撫一力支援的,怎麼上面就沒有反應呢?

現在看著這個玉米在明朝便推廣傳播開來,才無聲地吐了一口氣。

這時,畫面又切換到了土豆。土豆耐寒、耐旱、耐貧瘠土壤,適應性極強,產量頗高。

他更是下定決心,也不用等到未來了,現在他就已經打算派人去取種了。

沒道理那什麼歐洲的人能到那些地方,他們大明實力更加強大的寶船到達不了。

同時,他心中的緊迫感愈發強烈,海事方面的人才啊,還是得抓緊培養,不能把事情全都壓在鄭和一人身上。

【至於另一種主食土豆,和玉米原產於中南美洲不同,它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在16世紀中期,土豆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而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的花朵當作裝飾品。

至於傳入華夏的時間,土豆在16世紀時已傳入華夏,只是華夏人食用土豆的歷史相對短暫,因為它在華夏也遇上了和歐洲相同的遭遇。等到新航路開闢後它才“西食東漸”,逐漸進入到華夏人的食譜中。】

清朝的三位皇帝也是反應不一,但有一點相同的,是在得知這三樣被天幕肯定的高產作物,首先做的就是繼續推廣。

乾隆更是詩興大發,忍不住又寫了一首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