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不同,看不得他們這樣大跨步往前走,又勸不得,只能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上書請求調任到離弟弟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兩人可以多多相聚,但這要求難以實現。他來到遠離京都的密州,依舊未能和蘇轍團聚。這一年的中秋,他面對著這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著酒興,意趣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蘇洵看著天幕中提到的時間,也知道這個時候自己大概已經去世了,但看著兄弟兩個感情依舊要好很是欣慰,但他也還是忍不住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強調道:“兒啊,看著你們感情好,我是真的開心,你們兄弟二人,需得相互扶持,切不可因小事傷了和氣。”
蘇軾雖然居長,但性格比之弟弟更為跳脫率真,性情也更為豁達,反而是弟弟蘇轍更為內斂,不過兩人一動一靜,也算互補。
蘇軾聽了連連點頭:“父親放心,我定然會看好弟弟的,而且現在你還不老,幹嘛不想辦法多活幾年,好好看著呢?”說的好像現在就要離開他們了一樣。
蘇轍也是默默點頭,應道:“父親教誨,兒子定然銘記於心。”
蘇洵先是被大兒子的話一噎,伸手點點了他:“你啊,就會油嘴滑舌。為父自然是希望能夠長長久久的活著,能夠做出一番事業,能夠多陪你們幾年,只是人生無常,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所以你們要珍惜當下,好好生活。”
而後看著聽話的小兒子,滿意的笑笑:“你也不要太慣著兄長,你是弟弟,應該他多照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