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元夕詞,也是辛棄疾的自憐詞。
就像很多有志抗金之士一樣,他也是有心報國國不許,在這樣燈火璀璨的熱鬧場景下,他想到還在北地受苦的百姓和同胞,就越發覺得傷心難過。
耀耀煌煌的燭火明光中,他看見的不僅是美人,也是他自己,更是他無法達成的壯志,備受排擠的現狀。】
朱棣看著天幕,有些感嘆。
辛棄疾確實是一個大才,他可以稱得上是文武兼備。上馬能殺敵,下馬會治理,也就是那幾個宋朝的皇帝不知道珍惜,一心龜縮江南。哦,有個宋孝宗也曾銳意收復中原,可惜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若他生在我大明,必能成就一番偉業。”朱棣隨口說道,目光還盯著天幕上一直跟著玉不識的話變化的畫面。
畫面從辛棄疾的少年模樣、率人衝入敵營、迴歸南宋、鬱郁難平中變化,最後定格在火樹銀花、香屑布地的燈市上。水墨渲染,意趣橫生,讓看的人一目瞭然。
朱高煦趁機道:“父皇聖明,我大明如今兵強馬壯,將士們皆摩拳擦掌,只待父皇一聲令下,便可北伐蒙古,還中原一個清平世界!”
朱棣微微搖頭,“此時還不是時候,需得做好萬全準備,切不可倉促行事。”
朱高熾瞥了自己弟弟一眼,說道:“二弟莫要衝動,父皇自有定奪。何況當下應以休養生息為主,連年征戰,百姓已是苦不堪言。”
朱棣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他接連的征戰,也不是為了自己快活,是為了徹底打服外族,穩定邊疆,鞏固大明的統治。
不過他也知道這些不能操之過急,打仗,後方物資很重要。
朱棣雖然喜歡二兒子,覺得他很像自己,但還有更多的時候,他會選擇採納太子的意見。
朱棣:“太子所言甚是,朕深知百姓之苦,故更要謹慎行事。眼下當務之急是發展國力,整軍備戰。”
國力不發展,也受不住他的造作啊,打仗,打的都是錢啊。
朱高煦心中雖有不甘,但也明白父皇的意思,於是低頭不語。
【這樣的情況在辛棄疾的生涯中並不少見,曾經那少年時的意氣風發在遭受時間的摧折以及朝廷的排擠打壓後,早已化為鬱憤難平的憂悶。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他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的。
這個時候的辛棄疾,在朝廷的安排下,從武轉文,在各地治理荒政。
開禧元年,辛棄疾已經六十六歲了。當時是韓侂冑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這樣看,辛棄疾似乎要被重用了,但實際上他們需要的不過是辛棄疾這位主戰派元老的號召力。
但辛棄疾不嫌棄啊,只要能夠北伐就好了,要是再晚一些,他都不知道能不能看見收復中原的那一天。所以他在收到任命後,便積極準備進攻的工作,希望能夠用上。
但在這麼多年過來,他也深知朝廷的脾性,抗金北伐不會這麼容易的。此時的南宋在經過上一次的失敗後,氣勢不如從前,這樣就更應該慎重行事,而不是輕敵冒進。
他的種種意見沒有得到重視,一腔熱血總有涼下來的那一天,但辛棄疾不願就這樣放棄。
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望遠,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的名作。】
天幕上適時放出一人在亭中望遠的畫面,《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內容也一字一句的出現在旁邊。
在幽遠的樂聲相伴下,大家似乎看見了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凌雲少年是如何在多方因素的磋磨下成為這樣雖失意但不忘志的暮年之人。
這個時候,離他去世,還剩不到兩年。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整首詞用典頗多,但這些典故卻是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不過辛棄疾寫的義重情深,豪放悲涼,他自己高興了,但他的對家也高興了。
不久後,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後面朝廷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