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有這個時間來關注這些內容的,也多是心志堅定之輩,我心我主,他們不會為未來這些虛無縹緲之事就這樣暗自傷懷,更何況,進了博物館,也是另一種的青史揚名呢!
這種隱約的情緒很快被拋之腦後,大家就著天幕上出現的這些工具,自發的討論起來。
“要我說,天女就該多說些這樣的內容,於國於民萬利。”
說話人是個年輕計程車子,他心中還是有著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夢想在,雖然前面的那些詩詞讀來或大氣磅礴、或耳目一新,但他也得承認,還是天女這幾次直播更加得人心意。
他遊歷於此,發現尋常人家對天幕的關注是有著很大不同的,明顯是最近、尤其是這次的直播更加吸引他們。
農,天下之大業也。這一點,沒有人可以否定。
而隨著他遊歷不斷增長見識的同時,他也慢慢摒棄曾經的懸浮,更加關注實地發展,不然他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畢竟,那些名傳千古的詩詞大家,也正是他們所向往和羨慕的。
旁邊的友人也開口說道:“都說農桑為衣食之本,稼穡為風化之源,天女此次直播選取了和農事相關的主題,說不定就是有著這樣的考量在裡面。”
“而且,天幕的出現,可以說大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說話人想到了前面的的“四大發明”——
雖然還沒有明確的旨意,但大家都知道在沿海一帶,朝廷已經開始部署了,訊息不用朝廷公佈就已經慢慢傳播開來,海外那些豐富的地產,沒有人會放棄,那些可都是能夠活命的糧食啊!至於造紙術和印刷術,該說不說,現在紙價和書籍的價錢都慢慢降了下來——有了天女給出的方案,造紙一事更加廣泛,紙多了、印刷也方便了,價格可不就是降了下來。
其實他也有些惦念沒有直播的“火藥”,最開始出現過的那些畫面,讓他對火藥這一殺傷力強大的東西很是好奇,當然,他也好奇為什麼天女就獨獨放過這個不給大家觀看,有了這個,不是對付外敵,能夠方便很多嗎?
不過撇去“火藥”不說,這些變化並不十分明顯,遠沒有之前絲綢的暢銷,以及對出使西域的熱情來得猛,但也切實在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至於更多的東西,就不是他們這些尚未入朝的人能夠知道的了。
可以說,大家是打心底對天幕和天女的出現滿是歡喜的。
各個位面的人思緒萬千,玉不識已經開始了今天最後一個農具的講解了。
【除了龍骨水車,還有一種灌溉工具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水轉筒車,或者說它的另一個稱呼,“高轉筒車”。
龍骨水車尚且需要人力幫助,但這水轉筒車卻是一經問世就解放了人力的幫助——簡單來說,它是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至於高轉筒車,它是筒車的一種,也是一般的水轉筒車的加強版。這所謂“高轉”,其實是指其提水高度較一般筒車加大,使用時也必須藉助湍急的河水衝動。這種筒車的適用範圍是在水很低而岸很高的地方。
這是因為應用其它筒車不可能將水提升到這麼高,而應用高轉筒車時,水的提升高度則可以很高。】
最先出現在天幕上的,是一幅自然山野悠然的畫面,山樹鬱蔥,水流潺潺,上面筒車慢悠悠地轉著,配著鳥鳴蟲叫,旁邊的田地綠意盎然,好一派美麗恬靜的田園春色!感覺整個人都受到了淨化,這大概就是人人嚮往的田園風光了吧。
隋唐往後的朝代都很淡定,因為這個被天女點名介紹的灌溉工具,早就已經出現在了他們的生活中。
至於隋唐往前的那些朝代?哪有什麼想東想西的心思,先把這些作業抄下來再說其他,什麼都沒有這些農具香!
【筒車發明於隋而勝於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的工作原理也很簡單,就是把它安裝在有流水的河邊上,因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動木葉輪不停轉動,將地槽裡的水透過竹筒提升到高處,倒入田槽流進農田中。其實說起來,筒車的效率並不高,但它的可取之處在於無需供給動力。
而關於筒車的記錄,可以在唐代的陳廷章在《水輪賦》中看到:“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
【筒車屬於提水工具,而提水工具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出現——
莊周的《南華經》中就記載了漢陰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