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討好上面,還是為自己增添些許光彩,神異之事或是帶著神靈蹟象之物雖然並不多見,但也確實時不時的總會出現、或者說被發現幾個。不過這些也多是心照不宣的事,雖然有些確實是因為不瞭解才會搞出這些名頭,但更多的還是為了名聲,或者說的直白一些,就是“作秀”。
但不可否認的是,古時的達官貴人哪怕知道這些,也還是為此孜孜以求。對仙神的嚮往,大概是他們對長生的想法的表現。現在聽到天女說起這些,大家心中的在意並不比之前談起農事的少。
其實玉不識哪有他們想的這樣多,她不過想到了大家對待仙神的態度,一時嘴快提了幾句,還因為沒有準備,一時之間腦海中想到的都是自己曾經刷到過的句子。
【相比較於西方神話神靈高高在上,我們自家的神靈可是接地氣多了。而且兩邊的態度完全是兩模兩樣——
在西方,神靈們是天生為神,也正是因為是神,所以才馴服人類。而在我們國家,正是因為救人救世、功德無量,所以才從人升格成為神,我們的心依舊是連在一起的。
當然,現在對神靈的的想法更是一變再變,但主旨都是不變的,那就是“華夏不養閒神”,我們只信仰有用的神靈。
——姻緣殿中無人問津,財神廟前長跪不起,大概就是現在最真實的寫照了。
我曾經看見過這樣一句形容我們對仙神的態度的話,雖然有些人會覺得有些不敬,但其實也是指出了比較核心的點,那就是“敬鬼神而奴役之,你不幹有的是神幹”。
科技發展到現在,以往的求神問道大多被斥為封建迷信,但很多神靈依舊保有信仰,為什麼?因為現在主打就是一個按需供奉:左眼跳那是財運到,右眼跳那就是封建迷信。】
雖然玉不識講的有些凌亂,但大家也都聽明白了她的意思。
玉不識話裡話外,全然沒有對仙神的信仰,講究的,還是踏實本分。
不過其實她這樣的態度雖然有些離經叛道,但也確實有著出處。
便如之前提到的龍王,在一些地區,久逢乾旱不雨,求神無用,便會有“曬龍王”的習俗,即是民間喜將龍王爺從廟中抬出來,置於烈日之下曝曬,讓他知道天旱的“味道”,並且一日不下雨,便一直曝曬,直到下雨時,方將其抬回廟中,俗稱“曬龍王”。
當然,神靈畢竟是神靈,直接向本地神靈施暴的膽量也是有限,人們更為通行的做法是去鄰村偷盜他村龍王,所以,人們常將曬龍王說成是“偷龍王”。
劉邦看到這裡也是哈哈一笑,“這姑娘說話倒是不客氣,但仔細一想也挺有道理的。”
“後世人就這般愛財嗎?姻緣也不要了?”
雖然知道所謂的天女娘娘其實就是他們的後世人,但畢竟能出現在天上,大家依舊保有一份尊敬。現在看到、聽到天女這般說話,劉邦更是覺得親切不少。他也是不信仙神的,不然秦始皇也不會求長生無果了,畢竟雖然都說他暴虐,但他的能力也是實打實的。
劉邦自然不會故意去貶駁秦朝,不然他一手建立的、繼承了秦制的漢朝,又成了什麼?
不過秦始皇一生求仙求長生,最終落得個那樣的結局,他也是有些唏噓。這個時候,劉邦正是忘了,他的子孫中,也有一個求仙求到人盡皆知的人選呢!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秦皇漢武,在求仙失敗這一方面,也都是鼎鼎有名的。
看到仙神的存在被隱晦的否定,有著這樣心思的皇帝和達官貴人都有些臉黑。
嘉靖帝一身道袍,臉色難看,他長袖一掃,把桌上的擺件、茶盞紛紛掃落在地。
“天女許是搞錯了,這世上怎麼會沒有仙神呢?”
他是如此的篤信,自然不願意相信玉不識的言下之意。
玉不識可不知道他們的心思,當然,她也不想知道。這個時候,她已經把扯遠了的話題重新撥回正軌,繼續說起了這龍骨水車的內容。
【好了,我們說回龍骨水車——
一般來說龍骨水車適合近距離、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的地方使用,比較適合平原地區,或者作為灌溉工程的輔助設施,從輸水渠上直接向農田提水。而用於井中取水的龍骨水車是立式的,水車的傳動裝置有平輪和立輪兩種以轉換動力方向。
到了後世慢慢的發展,又有了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和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至於廣東等地,則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