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看著天幕,對身邊的眾大臣說道:“如果有唐朝的人在看這個天幕,怕是要嘔死了。”
是的,這次他叫了好幾個大臣陪他一起看天幕,不能一起嘮嘮,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不過,戰爭確實磨礪人,前面李白寫的詩是飄飄欲仙,這個杜甫就實在多了,寫的這些詩真讓人看了不忍。”
公孫弘看著自家陛下自得其樂,全程看下來只需要他們應和幾聲。
【我們提起杜甫,一個窮困潦倒、抑鬱寡歡的人物形象便自然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以前看過一句話:在我們心裡,李白好像從未老去,杜甫好像從未年輕。但其實,青少年時期的杜甫,也是意氣風發、瀟灑自如的。】
【杜甫出身於北方士族——京兆杜氏,是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上也是晉朝名將杜預之後,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的大詩人。在優越的家庭環境裡,杜甫自小好學,七歲已能作詩。
少年時期的杜甫,家境優越,才華滿腹,意氣風發,立下“致君堯舜上,再使民俗淳”這等壯志。青年時期的他,正逢大唐盛世,經歷了一段南北漫遊、裘馬輕狂的生活。杜甫在他20歲那年,南下吳越。24歲進士考試落第,開始了第二次的漫遊。33歲的他在洛陽遇見了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同遊梁、宋,在途中又遇到高適,於是三人結伴酣飲縱遊,慷慨懷古。不久又北上齊魯,登泰山,抒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壯情懷。】
“杜周?杜預?杜審言?”劉徹難得在天幕中聽到漢朝的名字。
“晉朝就是大漢之後的朝代嗎?”說著,劉徹冷笑一聲,“可別讓我知道是哪個不爭氣的後世孫敗了漢朝的基業。”
“不過,漢武帝是哪個皇帝?以‘武’為諡號,想來也是個武德充沛的。”
旁邊的桑弘羊欲言又止,武德充沛,陛下不覺得熟悉嗎?他看著自家陛下一臉好奇,好像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不過這個杜甫祖上出過這麼些名人,想來也是家學淵源。”劉徹沒有糾結前面的內容,興致勃勃地觀看著天幕上新的內容。
【中年時期的杜甫,遇上了安史之亂,他四處逃難,顛沛流離,但卻寫就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數首為後世所推崇的千古絕句。暮年時期,仍念著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初衷,用最後的生命詠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最後幽然逝於自潭州赴嶽州的一葉小舟上。杜甫這一生,悠然而來,幽然而去。
沉鬱頓挫是時光的蹉跎,三吏三別是困苦的縮影。杜甫也曾把酒言歡肆意灑脫,但他也經歷了窮困離別悽楚難言的時光,歷經風霜雨雪,杜甫還是那個心懷愛國壯志、滿腔憂國憂民之情的他。】
李世民看到這裡,唸叨著出現在天幕上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心中沉甸甸的。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究竟是怎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天下眾人的安寧富足,何其偉大的願望。
三個不同時空的人們紛紛抬頭看向天幕。也許他們有的甚至不識字,但在天幕的影響下,都讀懂了杜甫詩中那敏感而痛楚的心情。
“原來,也是有人念著我們的。”
田壟間,身材瘦小面板黝黑暗沉的老人抬頭看著天幕,眼中滿含熱淚。
“是個好人吶。”
前面提到的李白,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他們更多的還是辛勤勞作,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但杜甫的詩很是觸動到他們的內心,他那三吏三別中,目睹惡吏抓人、被迫徭役、至親離散的痛苦和憐憫他們能夠感受到,他對天下百姓挨餓受凍的關懷和憂心他們也能感受到。
【世人都說,李白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可杜甫大筆一揮,是整個亂世。唐朝的繁榮和沒落在“李杜”兩人的詩中都可以找到。繁榮之時是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沒落之際有杜甫的“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020年4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講述了“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們是這樣評價杜甫的:“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明裡,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
嬴政敏銳地注意到天幕中出現的名字,“英國?這是個什麼國家?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