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轉瞬即逝。
伴著天幕水波漾開,畫面內容逐漸清晰。
“陛下,天幕又動了。”
嬴政放下手中的竹簡,快步走出殿內,抬頭望向天幕。
只見天幕上,玉不識坐在椅子上,旁邊支著一張小桌,上面放了幾本書。
玉不識面帶微笑,緩聲說道。
【我們上一期簡單講了李白。李白無疑是耀眼的,他是繁華的開元盛世中最閃耀璀璨的一顆明珠,為這盛唐增添了一抹永不褪色的光輝。有傳說,李白是其母夢見太白星入懷而出生,又有他醉後泛舟、撈月而亡,他的一生充滿了仙氣傲骨。但有一個和他齊名的人,不像他那樣筆下是無處不在的仙氣,而是充滿了歷史的厚重、寫盡了百姓的苦難,他就是杜甫,一個其詩被稱為為“詩史”、其人尊為“詩聖”的偉大詩人。】
玉不識輕輕拿起邊旁邊桌子上的《杜甫傳》和《杜甫詩選注》給大家看了看,然後又放下,用清脆動聽的嗓音繼續說道。
【有人是這樣說的:“杜甫沒有成為李白,他活出了另一種偉大的人生。李白如從天上而來,飛流直下;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長,厚重深沉。無論少了哪一個,大唐的天空都將黯然失色。”
是的,如果說李白是天上的仙人,那杜甫就是地上的聖人。那麼,我們就開始今日的直播內容。】
【由詩引人,由人探史。〈詩家名人〉第五期,“詩聖”杜甫。】
“和李白並稱?詩史、詩聖?”嬴政看著天幕,心中微微一動。
他自然不會模糊歷史的作用。秦朝的成功建立,是建立在先祖一代代的積累和傳承上的。這些,也都是“歷史”。
與此同時,唐朝。
李世民立於天幕之下,旁邊是他心愛的臣子陪著,對天女所說的“詩聖”杜甫也很是好奇。
“歷史……百姓的苦難……”他忽然有了一股不好的預感。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是杜甫的《春望》,寫於一個沒有人願意經歷的、將繁華的大唐折斷的亂世——安史之亂。】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但他的求仕之途不像他的作詩之旅那般順利。
杜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也頗有政治抱負。但他先是舉進士不第,只能漫遊各地,當然,這時他結識了李白,也算是滿足了人生一大願望。而後寓居長安近十年,依舊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的同時,也漸漸的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較深的認識。等到杜甫靠獻賦才得授小官,慢慢走上正軌的同時,安史之亂爆發了,長安失陷,一切努力都化為烏有。】
【他曾被困長安城中半年,後輾轉逃至鳳翔,被唐肅宗拜為左拾遺。等到長安收復後,他隨肅宗還京,又被外放為華州司功參軍。在這漫長的戰亂期間,他親眼所見百姓之苦,世道艱難,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後棄官移家至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被嚴武表授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晚年攜家出蜀,於大曆五年冬在輾轉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歲。】
寥寥幾段話,概括了杜甫的一生。
但聽完的李世民顯然心情很不好。他握緊拳頭,深深呼吸了幾次,才壓下心中翻湧的怒氣。
雖然安史之亂的介紹並不多,但他還是從中看出不少東西。李白那時候還是唐玄宗,而和李白相識的杜甫,他的生平經歷中出現的皇帝卻是唐肅宗。而且,長安作為唐朝的王都,就這樣失陷,連帝王都棄之逃走,安史之亂,究竟發酵到了何種地步?杜甫又是在這漫長的戰亂中目睹了怎樣的人間慘案,才會寫出這些《春望》、“三吏”、“三別”等的名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訊息,死者為塵泥。”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