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之情溢於言表。
陳仲也不由感慨一聲:“少年得志啊!”
別人十三歲就突破感應,實打實的成為了一代高修。
而陳仲和董志張,一個蹉跎到杖朝之年,一個還不知道何時才能突破。
人和人,果然是大不同的。
董志張連連點頭,道:“他回到武次郡,王氏立刻便邀請名士,由王承先升臺講道,我也側身其間,確實能見其經義精深,別出機杼。”
陳仲隨口問道:“哦?他主攻何經,不是《太平經》?”
太平道宗,又稱太平道,正是刺殺了漢末帝的修士張角所傳,他們最著名的經典就是《太平經》。
雖然其宗門在漢末帝被刺後,遭遇了不少修士和宗派的圍攻。
但太平道大修迭出,守住了根基之地,直到魏國入主祖州道,他們才投入魏武王曹孟德的麾下。
董志張道:“是《道德》,王承先解‘道可道’一則,很有新意,他說‘道之可言語規制者,在與常道之異,修士逆天執道,稟生棄死,故曰名於非常名也’。”
陳仲一聽,頓時笑了。
董志張有些奇怪,問:“子正公何故發笑?”
陳仲道:“孺子欲與先師比高下,豈不可笑。”
只需要聽董志張轉述的這一句,便足可以知道那王承先是在用什麼心態讀《道德》了。
他或許也有些見解,但陳仲懶得多聽,時日何其寶貴,浪費不得!
董志張心下琢磨片刻,也明白了陳仲的意思,先師老子著述《道德》,開宗明義指出了道不可道,強名之曰道。
而王承先上來就是“道之可言語規制者”,這是在諷刺先師老子吧?
你自己都說了道不可說,你還洋洋灑灑說了那麼多,我則要告訴你,在我這兒,道可以說,而且還得由我“規制”!
何等狂妄!
董志張品出了味道,倒也不怎麼在意,他是儒家修士,道家的東西在他就屬於“他山之石”,有所得很好,無所得也無所謂。
“哈!怪不得丁遜之說‘承先於經文可謂得意者也,奈何矜伐之心未息,或為少年得志之所不免也’!”
陳仲頷首,丁夏的評價不錯。
少年人,愛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