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洛的辦公室靜得可怕,只有窗外海浪拍打穹頂時發出的悶響聲,偶爾提醒著這個星球依然還在緩慢轉動。
他坐在桌前,雙手交疊,眼神疲憊而深沉。面前的螢幕還停留在上一份報告上,冷冰冰的文字不斷刺痛著他的神經:
“能源分配調整:第三環區域將全面關閉生態系統,保留核心人口供養。預計5.7億人無法獲得供能支援……”
雷洛的視線停留在“5.7億”這個數字上,內心被深深的無力感淹沒。
他早就習慣了理事會每天釋出的“死亡裁定”,但每次看到這樣的報告,胸口仍會刺痛。
“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的生死只成了這些冷冰冰的數字?”雷洛喃喃道。
他閉上眼,彷彿想讓這一切沉默,但耳邊卻總是響起父親的聲音,那是他小時候第一次聽到藍星的衰亡歷史時的講述。
“2195年,那是歷史書上所謂的‘分界線’。”父親的聲音低沉而沙啞,雷洛依稀記得那是一個沒有陽光的下午,他坐在昏暗的書桌旁,聽父親講述那個時代的瘋狂。
“那個時候,全球人口剛剛突破百億,人們的生活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便利。自動駕駛汽車、高速磁懸浮列車、智慧家居——只要你能想到的東西,都能用能源驅動。”
雷洛點了點頭,小聲問道:“那不是挺好嗎?為什麼後來會出問題?”
父親深吸了一口氣,目光變得複雜:“因為能源總有盡頭。”
從21世紀開始,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達到了巔峰。幾乎所有的經濟體系都圍繞著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運轉。
儘管核能和太陽能也有一定比例的投入,但它們遠不足以支撐全球百億人口的需求。
“2195年,最後一片大型油田在中東被抽乾了。全世界都意識到,石油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父親的聲音帶著一絲冰冷,“但那些大國並不甘心,就算沒了石油,他們也要搶下僅剩的鈾礦,也是如此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了。”
雷洛的思緒中浮現出歷史課本上的場景——第三次世界大戰。
那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資源爭奪戰,所有的科技、武器和軍事力量都被動員了起來。
戰爭的起因簡單而直接——鈾礦。這種能夠支援核裂變反應的關鍵礦產資源,在能源危機中成了最具戰略意義的“命脈”。
在全球已知的鈾礦儲量中,最後的17%集中在非洲東部和澳洲。於是,各國毫不猶豫地啟動了軍事行動。
“那場戰爭持續了兩年。”父親的聲音低了下來,彷彿不忍回憶,“核彈、導彈、生化武器——所有能毀滅對方的東西都被丟了出去。人類發明的技術,最終都成了毀滅自己的工具。”
雷洛從書上看到過那些核爆後的影像:城市被夷為平地,地表被灼燒成一片焦黑,倖存者在廢墟中哀嚎,眼神中充滿了絕望。
“到2197年,戰爭終於結束了,因為再也沒有人有力氣打下去了。資源耗盡,城市摧毀,連國家的概念都不復存在了。”
但戰爭的結束並沒有帶來和平,而是一場更大的災難。上千顆核彈在全球爆炸所產生的灰塵與煙霧覆蓋了整個大氣層,陽光被阻擋,全球氣溫驟降,核冬天隨之降臨。
“那是一個沒有陽光的世界。”父親說道,“沒有風,只有寒冷與寂靜。”
雷洛看過一些當時的紀錄片——冰雪覆蓋了赤道地區,氣溫降到零下40度。
人們穿著破舊的棉衣,蜷縮在臨時搭建的木屋裡,用燒廢棄傢俱取暖。
糧食的生產幾乎完全停止,農作物在低溫中迅速死亡。世界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饑荒,數以億計的人因寒冷和飢餓死去。
“有些地方甚至開始吃人。”父親的聲音很輕,卻讓雷洛不寒而慄。
“人類是什麼時候從這種絕境中走出來的?”雷洛問過父親這個問題,但得到的答案並不是他想聽到的。
“當技術恢復的時候。”父親說道,“但代價是道德的崩塌。”
那些掌握了一點技術的倖存者,開始壟斷資源,形成了無數的小型暴力集團。
糧食、水源、能源——所有能維持生命的東西都成了這些集團的籌碼。他們用武力迫使人們服從,將倖存者變成自己的“工具”。
“技術確實讓人類重新看到了希望。”父親的眼中閃過一絲悲哀,“但它也讓人類徹底失去了人性。”
雷洛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