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公孫瓚竟敢如此?叔父何不上奏朝廷,除此大害?”劉忠佯裝氣憤的說道。
“哎!”劉虞長嘆了一口氣。“我已多次上奏朝廷!奈何那公孫瓚雖然窮兵竇武,確實打了不少勝仗。尤其是在剿滅黃巾時立下了無數功勳。朝廷只是因為我倆文武不和,並沒有多加理會!”
“我看朝廷並非不知事情!”劉忠想了想,就明白了其中的關鍵。朝廷並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啊!“叔父,如今朝中也是多事之秋,恐怕無暇過問這幽州之事。想要收回公孫瓚手中兵權,恐怕還要叔父早做打算!”
劉虞聽了劉忠的話,沉默了好一會。如今大漢王朝日暮西山,才導致這些將領擁兵自重。若是再不改變,恐怕大漢王朝將天下大亂。自己雖然身為皇族,心繫大漢安危,但也是有心無力。如果能夠奪回公孫瓚手中的兵權,至少能為朝廷守住這一州之地。
“公孫瓚手中的白馬義從,乃是他一手所創,恐怕很難爭取。他麾下那一萬多步兵精銳,本就是我交給他掌管,他未必能完全掌控。”劉虞斟酌著用詞,把希望都寄託在了劉忠的身上。“如果我下令將這一萬多步兵交於你麾下,守正可有把握將兵權拿回來?”
劉忠聽到劉虞有意將公孫瓚麾下一萬多步兵精銳交給自己,心中不由的一陣激動。不過劉忠還是很快的平靜了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些步兵精銳跟著公孫瓚南征北戰,肯定早已被公孫瓚完全掌控。豈能因為劉虞一條命令,公孫瓚就會拱手交出?若劉虞在軍中還有如此影響,也不至於被公孫瓚奪走了軍權。
“此舉不妥!”劉忠思慮良久,還是打算實話實說。“那些軍士跟隨公孫瓚征戰多年,對公孫瓚也頗為信服。叔父若是命那公孫瓚將步兵精銳交於我,公孫瓚有的是方法推脫。到時候非但無功,反而會打草驚蛇。再想收回兵權,就要大費周折了!”
“難道就只能聽憑那公孫瓚囂張跋扈?長此以往,我這幽州牧豈不是要讓他公孫瓚來做?”劉虞聽劉忠如此說,不由的有些焦躁。
“叔父莫要焦慮,我有一計,或可助叔父拿回兵權!”要知道劉忠的靈魂可是來自後世,聽過的陰謀、陽謀,絕對不是這個時代的人能比的。單論紙上談兵的話,可能不比這個時代任何人差。至於這計能不能成功,那就另當別論了。畢竟穿越過來這麼久了,劉忠還沒有正兒八經的整個什麼計。
“守正有何妙計,快快說來我聽!”看來劉虞平時是被公孫瓚給擠兌急眼了,一聽劉忠說有計,就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
\"不如叔父找一藉口,在府中宴請公孫瓚。然後於內堂之中埋下伏兵,只等叔父摔杯為號,伏兵盡出,將那公孫瓚斬殺當場。只要叔父這邊解決了公孫瓚,那白馬義從和步兵精銳群龍無首,只要叔父一道手令,我就能幫叔父拿回軍權!\"
“不妥,不妥!”劉虞不斷地搖頭。“那公孫瓚乃朝廷的降虜校尉、都亭侯,我怎能擅殺?更何況那公孫瓚有萬夫不當之勇,若是被他逃出,恐怕是逼其造反啊,我劉虞不就成了朝廷的罪人?”
劉虞心中恨公孫瓚入骨,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如今聽到劉忠說要設宴襲殺公孫瓚,又開始患得患失。不但怕劉忠之計不成,還害怕壞了自己的名聲。這讓劉忠很十分無語,只能腹誹劉虞: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道理,難道你劉虞就不懂嗎?
“叔父說的是,是我思慮不周!”劉忠心中腹誹劉虞,但是嘴上還要連連道歉。“叔父莫要焦慮,容我從長計議!”
“守正,不如來日我聚幽州眾文武開會,就在會上下令那公孫瓚將步兵交給你,看他如何應對!若是公孫瓚敢公然違令,再行你計,也免得別人說我不教而誅!”
劉忠心裡不以為然,這擺鴻門宴就要出其不意。那公孫瓚能在歷史上留下偌大的名頭,又豈是無名之輩?劉虞一旦打草驚蛇,再想擺鴻門宴,那公孫瓚豈能不防?然而人在屋簷下,自己沒兵沒權,要想立足幽州,還必須背靠劉虞。因此不得不違心的說了一句:“叔父英明!”
“守正,今日之事,千萬不要洩露!”劉虞倒是挺有保密意識,叮囑劉忠道。
“叔父放心!劉忠心裡有數!”劉忠見公孫瓚之事到此已經暫時告一段落,便打算告辭而出。“若是叔父別無他事,劉忠就先告辭了!”
“守正為何如此著急?”劉虞一楞,自己並沒有表現出要送客的樣子,劉忠為何要告辭?難道是不滿自己沒有采納他的獻計?
“不瞞叔父!忠昨日剛到,營中之事自由麾下搭理,不用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