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理測試算得上是一場烏龍。
或許死亡的經歷曾經短暫影響了你,但兩輩子加起來,你有著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的靈魂。
你認為自己並沒有疾病或是抑鬱情緒的困擾——他人眼中的“問題”,只是你為“作弊般的天賦”感到的些許愧疚。
你並不是真正的青少年,而你的存在必然掩蓋了某些球員的光芒:你想要活下去,就需要從他人的身上帶走勝利。
可你又不能吐露心聲——除了你自己,沒有人知道“fifa系統”的存在,包括為你診斷“病情”的醫生。
你不想因“精神分裂”而被送進療養院。
正因如此——你也不覺得自己是傳統意義上的“高道德感傾向”或“利他性人格”,你只是不會心安理得地享受本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目前看來,你最多隻是迷惑於他人對你的愛。
所以你完全不知道:你的主教練正在為你的“心理疾病”而焦慮得夜不能寐。
……
卡佩羅的來電並不突然。
但這名義大利人的建議對德國人來說卻十分僭越。
英格蘭足球與德國足球的歷史恩怨可以追朔至上世紀50年代。
這兩支隊伍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著名的比賽,其中最經典的一場莫過於1966年英格蘭與西德隊的世界盃決賽:在英國倫敦的溫布利球場,英格蘭在加時賽以4-2戰勝西德,贏得了他們至今唯一的世界盃冠軍。
由於那個時期還沒有高科技的引入(var和門線技術),所以喬治·赫斯特的進球成為了世界盃著名的歷史懸案之一。
德語中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詞叫做“wembley-tor”(溫布利進球/幽靈進球),指的就是這種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進球。
除此之外,還有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半決賽的交鋒。
半個多世紀以來,兩支國家隊的相遇往往會引發激烈的對抗,這種尖銳的氣氛在2001年英格蘭以5比1擊敗德國的那場比賽中,到達了頂峰(世界盃歐洲區預選賽,英格蘭在慕尼黑的奧林匹克體育場擊敗德國)。
近些年來,德國與英格蘭的足球關係似乎有所緩和,但效力於德甲的英格蘭球員、效力於英超的德國球員依然數量很少。
屈指可數的幾人包括英格蘭的國腳歐文·哈格里夫斯,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是在拜仁慕尼黑度過的,但在去年,他已經轉會到了曼聯;再比如正在切爾西效力的邁克爾·巴拉克,他是目前在英超最著名的德國球員之一,但在兩年後就會回到德國加盟勒沃庫森。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歐洲各國之間的足球‘宿敵’關係錯綜複雜,幾乎可以進行多種排列組合。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歷史上的‘地緣政治衝突’和‘文化差異’。
例如西班牙與葡萄牙、英格蘭與蘇格蘭、法國與德國,不僅在地理上相鄰,在歷史上也有過多次衝突,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加劇了足球場上的情緒對抗。
作為老牌勁旅,儘管早在42年前就奪得了世界盃冠軍,英格蘭在歐洲盃的榮譽簿上至今仍是一片空白。
1966年,三獅軍團以東道主身份問鼎世界盃,兩年後首次踏上歐洲盃舞臺並獲得第三名——而接下來迎接他們的,是長達三十年的低谷期。
‘英格蘭國家男子足球隊’僅獲得過一次世界盃冠軍,並且尚未贏得過歐洲盃冠軍,在本世紀的前四屆歐洲盃中,他們最好的成績只有八強。
然後你就出現在了法比奧·卡佩羅的視線中。
作為一名在德國生活、德甲出道的年輕球員,你在英超豪門毫無根基(你不是英超系的),多特蒙德一線隊的更衣室甚至沒有英國人。
更重要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只要首發門將不出現傷病問題,國家隊的主帥是不會更換門將人選的。
你能夠出現在卡佩羅視線的唯一理由是:英格蘭實在是太低迷了。
一切都是因為英格蘭無緣2008年歐洲盃。
2008年歐洲盃預選賽的分組抽籤儀式在瑞士蒙特勒舉行,英格蘭被分在了e組:與克羅埃西亞、俄羅斯、以色列、馬其頓、愛沙尼亞和安道爾同組。
但在2006年10月,英格蘭在客場以0比2輸給了克羅埃西亞,在2007年10月,以1比2輸給了俄羅斯——在一個月後的比賽中,英格蘭需要至少一場平局才能確保出線。
然而英格蘭再次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