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和質量,刻碑立傳,流芳百世。如此一來,那些世家大族為了名聲和地位,必然會爭相捐書。”
孔鮒聞言,不禁拍手叫好。
“妙計!妙計!如此一來,那些世家大族為了面子,必然會爭相捐書,到時候,文瀾閣的藏書必然豐富無比!”
谷銘又補充道。
“當然,為了防止他們濫竽充數,捐獻一些無用的書籍,我們還需要制定一套嚴格的評審標準,對捐獻的書籍進行篩選,確保文瀾閣的藏書質量。”
“谷少府考慮周全,老朽佩服!只是,這‘文瀾世家’的稱號,陛下會同意嗎?”
“陛下那邊,先生不必擔心,”
谷銘胸有成竹。
“此事於國於民都有利,陛下定會准奏。先生不如先擬定一個章程,也好早做準備,在下這就進宮面聖。”
孔鮒聞言大喜,作揖道。
“如此甚好!谷少府果然思慮周全,老朽這就去辦!”說罷,便興沖沖地準備去了,留下谷銘一人,搖頭輕笑。
谷銘來到扶蘇的書房,將計劃和盤托出。
扶蘇聽罷,龍顏大悅,一掌拍在案上,讚歎道。
“好!谷少府此計甚妙!朕準了!‘文瀾世家’的稱號,朕也允了!此事就交給少府和孔先生全權負責,禮部需全力配合!”
扶蘇深知世家大族盤根錯節,不好掌控。
文瀾閣的建立不僅需要藏書,更需要世家的支援,才能真正起到教化天下的作用。
“陛下,臣還有一策,可使文瀾閣更加名副其實,也更能籠絡世家之心。”
谷銘拱手說道。
扶蘇見谷銘胸有成竹,便饒有興致地問道。
“愛卿有何妙計,但說無妨。”
谷銘略一沉吟,說道。
“如今我大秦只有官學,入學子弟多為官宦之後,寒門子弟鮮有入學的機會。臣以為,可以開辦太學,廣納天下英才,由國家統一培養官員。所有捐書的世家,可差遣一兩名家族子弟到太學進學。”
扶蘇聞言,眉頭微皺,沉思片刻,問道。
“開辦太學,所需師資、經費甚多,國庫恐難以支撐啊。”
谷銘微微一笑,解釋道。
“陛下,太學初建,規模不必太大,可先招收少量學生,以世家子弟為主。至於師資,可從各地官學和文瀾閣中遴選,經費則可由國庫和世家共同承擔。如此一來,既可減輕國庫負擔,又可提高太學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