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了。
李想向吳王妃輕施一禮。
“多謝王妃好意!
不過,我這人不擅長兵事,也不會武功。就算去了邊關,也難建功立業。倒不如留在京城,做一些我擅長的事。”
吳王妃一聲冷笑。
“你擅長的事?”
“你擅長什麼事?寫詩作賦嗎?”
“你該不會以為,自己會寫幾首詩,便可以得到朝廷重用吧?”
吳王妃說著,拿出一個小冊子。
“這上面是我們大夏今年舉孝廉的名單。你知道這個名單上面,出身最低的人,是什麼門第嗎?
人家三代以前,也曾是咱們大夏的七品縣令。”
吳王妃說到這兒,看著李想,語氣中帶著幾分的不屑。
“你一個連祖籍都不清楚的外來流民,除了從軍建功,根本沒有別的路可走。
真是沒自知之明!”
李想知道,吳王妃沒有說謊。
大夏類似前世的大漢,實行的是察舉制。朝廷用人,首先要由地方官推薦,然後再經過層層考核。
而那些得到地方官推薦的人,無一不是當地大族的子弟。
像李想這種外地來的流民,確實不可能得到地方官的推薦。自然也就不可能入朝為官。
不過,李想根本就無所謂。他本就沒想過要走這條路。
李想淡淡一笑。
“王妃聽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句話吧?我覺得,我如果想在大夏做出一番事業,配得上鶯公主,不一定非要入朝為官。
就算入朝為官,也不一定非要走察舉、從軍這兩條路。”
吳王妃呵呵一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話講得倒是很有骨氣,但那是在亂世。如今咱們大夏已經承平百年,你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
吳王妃是前楚王之女,又曾是大夏第一才女,李想講的這些,她自然也懂。
李想早有準備。
“王妃,咱們大夏雖然承平百年,但北方的匈奴這個大患始終未除。
我覺得,這便是我們普通人建功立業的最大機會。”
吳王妃露出疑惑之色。
“可是你剛才不是還說,自己不擅長兵事、不懂武功,不想從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