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治療:重新定義寫作
在第三次治療中,我決定幫助劉天明重新定義寫作的意義。
“劉先生,您以前寫作是為了什麼?”我問道。
他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最初,我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後來,寫作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我的身份。”
“那麼,現在呢?您覺得寫作對您來說意味著什麼?”我繼續追問。
他苦笑道:“現在?我覺得寫作成了一種負擔。我害怕自己再也寫不出好東西,害怕讓讀者失望。”
“那麼,我們能不能暫時放下‘寫好’的期待,只是把寫作當作一種表達的方式?”我提議道。
他皺了皺眉:“可是,如果寫出來的東西不夠好,又有什麼意義呢?”
“劉先生,寫作的意義並不在於它是否完美,而在於它是否真實。您可以透過寫作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找回對生活的熱情。您願意試試嗎?”
他猶豫了一下,最終點了點頭。
---
第四次治療:治癒與新生
在第四次治療中,劉天明帶來了他的新作品——一篇短篇小說。他的眼神中多了一絲自信,儘管依然有些不安。
“林醫生,這是我最近寫的東西。雖然它不夠完美,但……我覺得它很真實。”他將稿子遞給我,聲音中帶著一絲期待。
我接過稿子,仔細閱讀起來。故事講述了一位老人透過回憶重新找回自我的過程,文字雖然簡單,卻充滿了力量。
“劉先生,這篇小說很棒。”我由衷地說道,“它讓我感受到了您對生活的思考和對自我的探索。”
他笑了笑,眼神中閃過一絲欣慰:“謝謝您,林醫生。如果不是您的幫助,我可能永遠都不敢再碰筆了。”
“劉先生,治癒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您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接下來,您可以繼續透過寫作探索自己,找回對生活的熱情。”
他點了點頭,眼神中充滿了希望。
---
治癒後的表現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劉天明逐漸找回了寫作的樂趣。他開始嘗試用新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再執著於完美,而是專注於真實。他的新書《記憶的碎片》出版後,獲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他在書中寫道:“失憶並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透過重新認識自己,我找到了新的創作動力。”
在最後一次治療中,劉天明對我說:“林醫生,謝謝您。您不僅幫助我找回了寫作的能力,更幫助我找回了自己。”
我微笑著回應:“劉先生,治癒的過程是您自己完成的。我只是幫助您開啟了心靈的窗戶。”
他點了點頭,眼神中充滿了感激和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