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治療:初識與評估
陳志強坐在我的診室裡,雙手緊握,眼神遊離不定。他的西裝筆挺,但領帶卻有些歪斜,彷彿在匆忙中整理過。我注意到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輕輕敲擊,節奏紊亂,透露出內心的焦慮。
“林醫生,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開口時,聲音有些沙啞,“我每天都要反覆檢查我的工作,哪怕是最簡單的數字,我也要核對好幾遍。我知道這很荒謬,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
“我的同事們已經開始抱怨了,他們說我的效率太低,老闆也找我談話了。我真的很害怕失去這份工作,但我就是停不下來。”他的聲音逐漸變得急促,呼吸也加重了。
“陳先生,您能告訴我,這種反覆檢查的行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我問道。
他皺了皺眉,思索片刻後回答:“大概是一年前吧。那時候我負責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案,壓力很大。有一次,我差點犯了一個大錯,幸好及時發現。從那以後,我就開始不停地檢查,生怕再出錯。”
“您能描述一下,當您不檢查時,會有什麼感覺嗎?”我繼續追問。
“我會覺得非常不安,好像有什麼可怕的事情要發生。我會想象自己因為一個小錯誤而失去工作,甚至毀掉整個公司的財務。”他的聲音裡帶著明顯的恐懼。
我記錄下他的回答,心中初步判斷他可能患有強迫症(ocd)。為了進一步確認,我決定進行一次詳細的認知行為評估。
“陳先生,接下來我會問您一些問題,幫助我更好地瞭解您的情況。這些問題可能會讓您感到不適,但請儘量如實回答。”我解釋道。
他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您是否經常有一些重複的想法或衝動,比如擔心自己會犯錯,或者擔心某些事情沒有做好?”我問。
“是的,幾乎每天都有。”他回答。
“這些想法是否讓您感到焦慮或痛苦?”
“非常痛苦,尤其是當我試圖忽略它們的時候。”
“您是否會透過某些行為來緩解這種焦慮,比如反覆檢查或重複某些動作?”
“是的,我每天都要檢查很多遍,直到我覺得‘安全’為止。”
“這些行為是否佔用了您大量的時間,或者影響了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是的,我每天至少要花兩三個小時在檢查上,有時候甚至更久。我已經開始加班來完成工作了。”
透過這次對話,我初步確認陳志強患有強迫症。他的強迫性思維主要集中在“犯錯”和“失控”上,而強迫行為則表現為反覆檢查。接下來,我需要幫助他識別並挑戰這些不合理的思維模式。
“陳先生,接下來我們將進行六次治療,目標是幫助您逐步減少強迫行為,並學會應對焦慮。您願意嘗試嗎?”我問道。
他猶豫了一下,最終點了點頭:“我願意試試。”
---
第二次治療:識別強迫性思維
第二次治療開始時,我決定幫助陳志強識別他的強迫性思維。
“陳先生,上次我們談到您總是擔心自己會犯錯,這種想法讓您感到非常焦慮。您能具體描述一下,當您想到‘犯錯’時,腦海中會出現什麼樣的畫面或場景嗎?”我問。
他深吸了一口氣,回答道:“我會想象自己提交了一份錯誤的財務報表,然後老闆大發雷霆,指責我無能,最後我被解僱了。我甚至能聽到他對我說‘你毀了公司’。”
“這種想象讓您感到非常恐懼,對嗎?”我問。
“是的,我覺得如果我不檢查,這個場景就一定會發生。”他的聲音有些顫抖。
“那麼,您是否曾經想過,這種想象可能並不完全符合現實?”我繼續追問。
他愣了一下,似乎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
“您能回憶一下,過去一年中,您是否真的因為一個小錯誤而失去工作,或者毀掉公司?”我問。
他搖了搖頭:“沒有,但我總是擔心會發生。”
“那麼,您是否願意嘗試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挑戰這種‘災難化’的想象?”我問道。
他點了點頭,表示願意嘗試。
“好的,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小練習。我會讓您寫下您最擔心的‘災難化’場景,然後我們一起分析它的合理性。”我遞給他一張紙和一支筆。
他寫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