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廣場舞上的陌生女兒
晨霧中的西湖文化廣場,我在領舞《茉莉花》時發現隊伍裡多出抹丁香色身影。七旬婦人踩著民國式搭襻布鞋,雲鬢間銀簪隨舞步輕顫,每個轉身都帶著舊式知識分子的端方。直到第三遍間奏,她突然停下腳步,茫然望著自己繡花手帕上\"趙雅琴\"三字。
\"您跳的是改良版蘇南秧歌?\"我遞過保溫杯,桂花蜜的甜香裹住她旗袍盤扣,\"第四拍的雲手該往左偏十五度。\"
婦人用絹帕擦拭並不存在的汗珠,指節處鋼筆繭蹭過蘇繡芍藥:\"同志,請問女塾學堂往哪邊走?我趕著去教國文課。\"她腕間老上海表停在八點十七分,表面裂痕如時光的皺紋。
我望向百米外教堂尖頂,那裡晨禱鍾正指向九點半:\"趙老師,診所有剛蒸的定勝糕,配碧螺春正好解墨香。\"
第一章:墨漬斑駁的教案
次日下午,趙奶奶抱著漆木文具匣如約而至。月白杭羅旗袍領口彆著鋼筆,髮髻紋絲不亂,若非眼角皺紋裡嵌著粉筆灰,簡直像從民國課本里走出的女先生。
\"這是我的備課筆記。\"她掀開泛黃的牛皮封面,蠅頭小楷工整如鉛字,\"《出師表》要分三課時講解,重點在'夙夜憂嘆'四字的平仄轉折...\"
我注意到她右手無名指殘留的墨漬——那是長期批改作業留下的印記,即便阿爾茨海默病也未能抹去。診室忽然灌進穿堂風,紙頁翻動間掉出張黑白照片:扎麻花辮的少女站在之江大學門口,背後匾額寫著\"文理學院\"。
\"這是我第一屆學生。\"趙奶奶摩挲著照片邊緣,忽然慌亂起來,\"不對,這姑娘的藍布衫是1953年的款式,我明明在1958年才開始教書...\"
教堂晚鐘驚飛窗臺麻雀,她腕間老上海表開始逆時針旋轉。我往青瓷盞注入第二泡茶:\"趙老師,幫我把這些繡線分色可好?學生們總說認不清蘇繡的二百八十八種漸變色。\"
第二章:破碎的湘繡
第七次治療恰逢梅雨季。趙奶奶拎著藤編箱冒雨前來,箱內整整齊齊碼著三十六個繡繃,每個都只完成半幅圖案。\"上週發現這些殘片,定是頑皮學生惡作劇...\"她顫抖著拼接《百子圖》,卻把清代紋樣與民國針法混作一團。
我忽然端起茶盞澆向繡架。褐色茶湯在素縐緞上暈染開,將散落的嬰戲圖融成抽象水墨。\"您看這像不像平湖秋月的水波?\"我指著茶漬邊緣的金線,\"漣漪看似無序,卻暗合《營造法式》的藻井紋樣。\"
趙奶奶的銀簪鬆脫半寸,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面描畫繁體字。窗外飄來油墩兒的叫賣聲,她忽然說:\"六二年饑荒,學生偷食堂饅頭,我在檢討書上畫了幅《寒梅圖》。\"
診室陷入漫長寂靜,唯有雨打芭蕉聲聲慢。我取出祖傳的湘繡屏風:\"這是我外婆繡的《西湖十景》,可惜雷峰塔這截被蟲蛀了。能請您補上嗎?針法隨您心意。\"
銀針穿過綢緞的沙沙聲持續了整個下午。當趙奶奶將塔尖繡成哥特式尖頂時,一滴淚珠墜落在斷橋殘雪處,將絲線染成暮色中的蟹殼青。
第三章:課堂上的時空褶皺
白露清晨,我攙著趙奶奶走進杭高校史館。陽光穿過彩色玻璃窗,在她月白旗袍上投下光之十字繡。三十位銀髮學生突然起立,齊聲喊道:\"趙先生好!\"
\"今天講《項脊軒志》。\"她本能地捏起粉筆,卻在觸到電子白板時怔住。我悄悄開啟全息投影,1958年的木質講臺在她腳下浮現。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趙奶奶的聲音突然凝滯。前排穿中山裝的老人顫巍巍舉手:\"先生,我種的枇杷樹還在杭高北角,今年結了三百零二顆果子。\"
全息影像開始波動,現實與記憶在光影中交織。當趙奶奶指著虛擬枇杷樹講解\"亭亭如蓋\"時,真實樹影正透過窗戶灑在她的教案上。穿耐克鞋的女生突然舉手:\"先生,能用AI復原歸有光妻子的容貌嗎?\"
滿堂鬨笑中,趙奶奶的銀簪徹底滑落。她拾起粉筆在黑板上畫出工筆仕女圖:\"技術能計算五官比例,但思念的溫度要用心跳計量。\"
第四章:藕粉裡的時間膠囊
冬至那天,診所後廚蒸汽繚繞。趙奶奶執意用石磨碾藕粉:\"機器磨的太均勻,失了植物纖維的呼吸感。\"她手腕抖動如八十老嫗,篩出的粉末卻仍保持三十歲時的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