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李先生,男,35歲,商人
**外在特徵**:微胖,穿著商務,面容疲憊,眼神遊離,手指無意識地敲打桌面,彷彿在模擬賭桌上的動作。
---
第一次治療
李先生坐在我對面的沙發上,西裝革履,但領帶鬆鬆垮垮,襯衫的袖口也有些皺褶。他的眼神飄忽不定,似乎在逃避我的注視。
“李先生,能告訴我您最近的情況嗎?”我輕聲問道,試圖讓他放鬆。
他苦笑了一下,手指依舊在桌面上敲打:“醫生,我……我控制不住自己。每次路過賭場,我就覺得有一股力量在拉著我進去。我知道這樣不對,但我就是停不下來。”
“您能描述一下那種‘力量’嗎?”我繼續追問。
他皺了皺眉,似乎在尋找合適的詞彙:“就像……一種衝動,一種無法抗拒的慾望。我覺得如果我進去,我一定能贏回來,把之前輸的都補上。”
我點點頭,用精神分析法的視角觀察他的情緒波動:“您有沒有想過,這種衝動可能和您內心的某種需求有關?比如,逃避壓力,或者尋求某種刺激?”
他愣了一下,眼神有些茫然:“壓力?可能是吧……生意上的事情讓我很焦慮,賭博的時候,我反而覺得輕鬆。”
“那您有沒有嘗試過用其他方式緩解壓力?比如運動,或者和家人朋友聊天?”
他搖了搖頭,苦笑道:“沒用的,醫生。我試過,但那些都比不上賭博帶來的快感。”
第一次治療結束時,我意識到李先生的賭博行為已經成了一種病態的應對機制。他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無力感,而賭博則成了他逃避現實的唯一出口。
---
第二次治療
這一次,李先生看起來更加疲憊,眼下的黑眼圈明顯加重。他的手指依舊在敲打桌面,但節奏更快,顯得更加焦躁。
“李先生,您最近有賭博嗎?”我開門見山地問道。
他低下頭,聲音有些顫抖:“有……我昨天又去了賭場,輸了很多錢。我妻子差點和我離婚。”
“您能告訴我,賭博之前您在想什麼嗎?”我試圖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他識別觸發賭博的思維模式。
他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道:“我在想,如果我能贏回來,一切都會好起來。我就能彌補之前的錯誤,重新開始。”
“這種想法讓您感到安慰,對嗎?”
他點點頭,眼神中閃過一絲希望:“是的,醫生。我覺得只要贏一次,我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但事實上,賭博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情況變得更糟,對嗎?”
他的表情瞬間變得痛苦:“是的……我知道這是錯的,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拿出一張紙,畫了一個簡單的思維模式圖:“您看,當您感到壓力或焦慮時,您會產生‘賭博能解決問題’的想法,這種想法會讓您感到短暫的安慰,但最終卻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我們需要打破這種思維模式。”
他盯著那張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
第三次治療
這一次,李先生看起來稍微平靜了一些。他的手指不再敲打桌面,而是緊緊握在一起,似乎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李先生,您最近有嘗試過用其他方式緩解壓力嗎?”我問道。
他點了點頭,聲音有些疲憊:“我試過了,醫生。我去跑步,也和朋友聊了聊。但……那種衝動還是會出現。”
“當衝動出現時,您有沒有嘗試過用我們上次討論的方法,識別並質疑那種‘賭博能解決問題’的想法?”
他苦笑了一下:“我試過了,但那種想法太強烈了,我很難控制。”
“沒關係,這需要時間。”我安慰道,“我們可以一起練習一些技巧,幫助您在衝動出現時更好地控制自己。”
我教他使用“停-思-行”技巧:當衝動出現時,先停下來,深呼吸,然後思考這種衝動的後果,最後選擇一種更健康的行為。
他認真地聽著,眼神中閃過一絲希望:“醫生,我會試試的。”
---
第四次治療
這一次,李先生看起來比之前更有精神。他的西裝筆挺,領帶也系得整整齊齊。他的眼神不再遊離,而是專注地看著我。
“李先生,您最近的情況如何?”我問道。
他露出了一絲微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