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侯雖小,可品秩上仍屬於金印紫綬的列侯。
不是劉宏不願封賞,實在是雲中縣的戶口不多。如雲中這等邊郡常需抵禦外虜,重重支出更是繁雜,經常要靠內地郡國支援錢物及糧秣。
劉宏以王蒼家鄉為食邑,不僅是莫大的榮譽,在身份地位上,也比普通的兩千石官員還要大些。別說是這小小的劉氏家奴了,就算是陳留郡守來,見到王蒼也得尊稱一聲“君侯!”
其實王蒼在接到詔令時,本想直接從雲中南下去往洛陽。可批閱簡牘時,突然發現有新增的罪犯畫像,出於好奇,王蒼又問塞中小吏要來了往年的。
這一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好傢伙,除開典韋之外,還有三位人物的姓名讓王蒼開了眼。
其中第一位便是關羽!
這個時候的關羽還是個青年,字也是長生,還沒改為雲長。看上面的說法是因其在河東解縣的老家犯了事,如今亡命在外,通緝至今還未被捉拿。
第二則是臧霸,這位也是狠人,前世王蒼玩過不少光榮的遊戲,對他的印象尤其深刻。
而臧霸被通緝的理由卻不簡單,臧霸其父為縣獄曹掾,因不聽泰山太守的法令,這位太守欲要私殺其父。可臧霸也是個狠人,只召集家中十幾名食客,就敢劫百餘役卒的車架。
而那些役卒乃是泰山本地人,知道臧霸輕剽敢死的性子,見臧霸來奪其父,一個個莫敢上前,自此臧霸與其父皆上了畫像,被朝中通緝至今,就連地處偏鄙的雲中有些畫像傳來。
不過其是為了救父,兩漢以孝治天下,雖臧霸此舉於法度不合,可其孝烈勇壯的名聲隨著這些畫像,慢慢傳播至天下州郡,由此天下皆聞其名。
最後一位也是重量級,其人便是夏侯惇!
夏侯惇年十四歲時,郡中有人辱其老師,夏侯惇不堪師長受辱,直接持刀將那人刺死,由此也上了這畫像。不過其勇烈之名如臧霸一般,也是傳遍了附近郡國。
兩漢就是這般,其人好名,有名氣者,就連中樞和三公都會對其另眼相看。雖不至於在一日之間就封侯拜相,但起碼一個幾百石的中層官吏也是沒有問題。
但也有例外,如你是馬融、鄭玄、盧植、蔡邕這般天下名儒,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不算稀奇。這種名儒一起復,便是兩千石及以上的大吏。
是以王蒼在雲中時,才會在夫子裴虔面前立下大言。這又是另外一個社會風氣了,兩漢其人皆好大言,封侯拜將之事日常掛在嘴邊亦不稀奇,是以武德充沛也不是蠢話。
是以如《左傳》之中的“三不朽”一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這正是人們對於身後之名的追求,無論是立德、立功還是立言,對於這個時代的人,都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感覺。
嗯哼,話題略微扯遠。
王蒼麾下如高寶、陳寬和劉破奴等人皆是從一場場血戰中廝殺出來的,平日裡自詡悍將更不必多說。
他們心想:能讓主公趕路時還掛在嘴邊不停唸叨的,應該不是常人,倒要看看是個什麼人物。
院門前,那家奴沒讓王蒼多等,不消一會兒,兩名青年男子當先走出。二人身後,隱約有刀劍出鞘之聲傳來。
只見左邊那人面寬臉大,頭裹一抹皂巾,身上穿著一席便於活動的袴褶,腰間斜插著一柄環首刀,渾身肌肉隆起,可肚腹之處又如陳寬一般寬厚肥大,鬚髮間濃密得又似一野人,看其樣貌與穿著,卻是個標準的輕俠打扮。
右邊之人不用多想,應該是那位讓典韋幹出入室殺人的襄邑劉氏子了。
這位劉氏子機靈些,只是掃了一眼,便發現王蒼麾下這些人的來路很雜,有胡人打扮的,亦有匈奴人在其中,還摻雜著些漢人騎士。
見這些人的兵甲精良,肯定不是好相與的,便當先行禮道:“小民拜見君侯。”
行完禮後,又飛快的拉了下典韋的衣角,示意其一同行禮。
同時低頭用眼睛打量著王蒼身上的穿著,見後者腰間的紫色綬帶與掛著的那物,心中已然信了幾分,雖不知這雲中侯是何時封的,可那綬帶與鞶囊騙不了人!
另一邊,還是個輕俠的典韋剛出來,就第一時間緊盯著高寶、陳寬和劉破奴等人。對於這些人身上展露出來的氣息有些忌憚,那不是平日裡只會鬥技吹噓的輕俠惡少年能有的,只有殺過不少人,且百戰餘生,才會有這般眼神及感覺。
可一旁的好友再次拉了拉自己的衣角,典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