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翁翊皇的失誤(1 / 2)

所以眼下,翁翊皇只能透過澆口判斷砂模停止澆鑄的時機,

泥模和鐵模倒是可以結合澆口和冒口的情況進行判斷。

既然不能打擾翁翊皇,李國助索性也關注起了停止澆鑄的時機。

由於三個模具是在同時澆鑄,李國助一開始不敢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模具上,

目光不停在三個模具之間遊走,生怕一個不注意,有哪個模具澆過了頭。

他似乎忘記了,這件事根本用不著他操心,自有翁翊皇在管。

片刻之後,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但並非這事不用他操心。

原來在平戶鑄造那12門6磅銅炮的時候,

他記得工匠並不是直接把銅汁從煉爐裡引導進模具的,

而是先將銅汁從煉爐匯入一種用耐火材料製成的容器之中,再轉運到模具上方進行澆鑄。

這種容器叫做澆包。

他當時還專門問過工匠,為什麼不直接把銅汁從煉爐裡匯入模具?

答案是直接從煉爐引導銅汁進入模具是非常難以控制的。

而澆包可以方便地把銅汁轉運到合適的位置,並且能更好地控制銅汁的流量和澆鑄速度。

透過使用澆包,工匠們可以較為精準地將銅汁倒入火炮模具中,減少諸如銅汁飛濺、不均勻填充等問題。

同時,這種方式也使得操作過程更加安全,能夠避免因銅汁失控而造成的危險事故。

用鐵水澆鑄跟用銅汁澆鑄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並且由於鐵的熔點更高,鐵水溫度更高,就更需要用澆包保證澆鑄過程的安全。

如此看來,翁翊皇這麼做反而是不夠規範的。

但像翁翊皇這樣經驗老道的鐵匠,是不可能無緣無故打破常規的。

李國助注意到,翁翊皇在出鐵溝和導流槽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所以鐵水從導流槽進入模具時,流速就已經被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了。

況且三個模具鑄造的,是同一型號的3磅團炮,型腔的體積和形狀是基本相同的。

所以同時進行澆鑄的話,鐵水應該是可以同時充滿型腔的。

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從煉爐引導鐵水同時進入三個模具,是可以大大節省澆鑄時間的。

不過模具的強度、透氣性、導熱率等因素,可能導致鐵水充滿三種模具的時間出現差異。

砂模和泥模的透氣性較好,在澆注過程中,型腔內的氣體能夠比較順利地排出,使金屬液可以持續地填充型腔。

而鐵模透氣性差,型腔內的氣體排出受阻,會對金屬液的填充產生阻礙,使得充滿型腔的時間變長。

鐵模的熱導率高,金屬液在進入鐵模型腔後,熱量會迅速被模具吸收,導致金屬液的溫度下降較快,其流動性也會隨之降低。

相比之下,泥模和砂模的熱導率較低,金屬液在其中能保持較好的流動性,更有利於快速充滿型腔。

在澆注鑄鐵件時,在鐵模中,鑄鐵液可能在較短的距離內就因為冷卻而變得黏稠,難以繼續流動。

而在砂模中,鑄鐵液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從而更快地充滿型腔。

泥模和砂模的澆鑄時間也可能存在細微的差別。

論透氣性,泥模稍遜於砂型,論導熱率,泥模稍高於砂型。

這都是不利於金屬液順利充滿型腔的因素。

而且泥模的強度也相對較低,在澆注過程中如果金屬液的衝擊力較大,可能會對泥模造成一定的損壞,妨礙澆注過程的順利進行。

李國助前世的大學專業是工業設計,有一些課程是涉及到鑄造工藝的。

比如《鑄造工藝學》、《鑄造金屬凝固原理》、《鑄造工藝及裝置》、《鑄造造型材料實用手冊》、《材料成形工藝》等,都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鑄造學知識。

只不過現代很多普通高等院校只注重理論教學,嚴重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畢業後,很難快速地將學校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之中。

這種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甚至還不如一些古代的工匠。

所以李國助今生在鑄炮的時候,還不得不經常請教一些大字不識一個的工匠。

不過經過實踐以後,他反而很快就消化了前世學過的一些知識。

這使他知道,這三個模具很可能是沒法同時完成澆鑄的。

翁翊皇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